
当意外毫无预兆地突然降临,像是遭遇车祸、不慎跌落、运动时受伤,亦或是日常生活里出现的突发状况,每一秒都可能成为生死的关键转折点。医学界把心脏骤停或者严重创伤发生后的前4分钟界定为“黄金急救期”,在此期间大脑对于缺氧的耐受极限仅仅只有4至6分钟,一旦超过了这个时间,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伤。然而,我国急救知识的普及程度还不到2%,大多数人在危急时刻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而错失了宝贵的急救时机。
快速评估:运用“三看一触”来锁定危机状况首先看环境:要保证现场是安全的,比如说要远离漏电以及火灾区域,防止造成二次伤害。接着看反应:轻轻拍打患者的双肩,同时大声呼喊“你能听见吗?”,仔细观察患者是否有睁眼、说话或者肢体动作。然后看呼吸:把脸颊靠近患者的口鼻处,感受是否有气流,观察胸廓的起伏情况,要是呼吸出现异常,像是喘息、不规则,或者完全停止了,那就要马上启动急救措施。最后一触脉搏:非专业人员可以省略这一步骤,优先去关注呼吸——心脏骤停的患者中,约有20%在初期仍有脉搏,但是却没有有效的呼吸。
胸外按压:借助“双手之力”来重启生命泵1.定位,两乳头连线中点就是按压点,可以用食指和中指沿着肋骨滑行到中点来确认。姿势:施救者跪在患者的一侧,双手重叠,十指交叉扣紧,掌根紧紧贴住胸壁,上肢伸直,利用上半身的重量垂直向下按压。深度与频率:成人按压深度5至6厘米,频率是100至120次/分钟,每次按压之后胸廓都要完全回弹。2.关键细节方面:避免中断,按压中断的时间每次不能超过10秒,不然会导致器官灌注不足。要是需要换人,应该尽量在胸外按压的时候完成交接,减少偏差。非专业人员大多时候因为按压深度不够或者频率过快而影响效果,可以依靠手机节拍器或者“01、02…”这样的方式来辅助控制节奏。
止血包扎:这是与时间赛跑的“第一道防线”1.直接压迫,用干净的纱布、毛巾或者衣物直接按压伤口,持续加压10至15分钟。要是敷料被血液浸透了,不要移除,应该在上面再加盖新的敷料继续按压。2.加压包扎,对于四肢出血的情况,可以在伤口覆盖敷料之后,用绷带或者三角巾进行环形加压包扎。3.止血带使用,仅仅适用于四肢大动脉出血,把止血带绕在肢体近心端2至3厘米的地方,拉紧直到出血停止,记录使用时间。致命误区有:盲目拔除异物,对于穿透性伤口,千万不要拔除异物,否则可能会加重出血,应该固定异物并包扎周围。
1.采用粉末止血的方式:在民间,大多时候会使用像云南白药这类的粉末来覆盖伤口,然而粉末有可能对凝血造成妨碍,并且还会使清创的难度有所增加。呼救与AED:串联生命的“救援链” 1.呼救的要点:当拨打120的时候,要清楚地报告地点、伤情以及已经采取的急救措施。要是现场有其他人,可指定一个人去拿AED,一个人继续进行按压,一个人引导急救车,以此达成“多人协作”的效果,2.AED的使用:开启该设备,依照语音提示来进行操作。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出呼吁:在全民范围内普及急救培训,使每一个普通民众都能成为“生命守护者”。请记住:你的双手,可能是一个家庭最后的希望——在意外降临的那一刻,勇敢地伸出援手,这便是对生命最为崇高的敬意,当急救成为一种本能时,我们便可共同编织出一张守护生命的网,让悲剧减少一些,让希望增多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