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慧颖  单位: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发布时间:2025-07-15
97

在护理职业教育领域,“手脑并用”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将“动手”与“动脑”深度融合,为护理高职技能教学提供了破解“理论与实践脱节”难题的钥匙,当护理操作从课本走向实训室,“手脑并用”如何让技能教学更高效?答案藏在理念重构、场景创新与评价升级的协同进化中。

1.理念重构,从“技能搬运工”到“问题解决者”

1.1思维前置,让操作“有据可依”

在静脉穿刺教学中,传统模式可能直接让学生练习进针角度与力度,而“手脑并用”理念要求学生在操作前先通过观察患者血管条件、评估皮肤状况,结合解剖学知识制定穿刺方案。例如,面对肥胖患者时,学生需思考如何通过触诊定位血管走向,再选择合适的进针手法,这种“先思后行”的训练模式,能显著提升学生在复杂场景中的应变能力。

1.2反思迭代,让技能“自我进化”

护理操作中的“手脑联动”不仅体现在操作前,更贯穿于操作后。每次实训后,学生需通过“操作复盘表”记录关键步骤的执行情况,分析失误原因(如未核对患者信息导致操作对象错误),并提出改进方案。这种“操作—反思—优化”的循环,能帮助学生从“完成操作”向“优化操作”跃迁。

2.场景创新,从“模拟环境”到“真实战场”

2.1虚实融合:用技术打破空间壁垒

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可构建高仿真护理场景。例如,在急救技能教学中,学生可通过VR设备模拟车祸现场,在嘈杂环境中完成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操作,这种“沉浸式训练”不仅能提升学生心理抗压能力,还能通过数据反馈(如按压深度、频率)实现精准纠错。

2.2校企协同,让课堂对接临床需求

护理高职院校可与医院合作建立“临床教学基地”,将病房变为课堂。例如,在老年护理教学中,学生需在养老院完成“轮椅使用”实训,不仅要掌握操作技巧,还需观察老人情绪变化,调整沟通方式,这种“真实患者+真实场景”的训练模式,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护理不仅是技术,更是人文关怀”。

2.3跨学科整合,用知识网络支撑技能

护理操作常涉及多学科知识。例如,在伤口换药教学中,学生需结合解剖学(伤口位置与神经分布)、微生物学(感染风险评估)、药理学(消毒剂选择)等知识制定护理方案,通过“项目式学习”,将分散的知识点编织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网”,能显著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3.评价升级,从“结果导向”到“过程赋能”

3.1动态评价,捕捉思维轨迹

在实训考核中,除操作评分外,可增加“思维可视化”环节。要求学生在操作前绘制“护理流程图”,标注关键决策点;操作后录制“操作解说视频”,阐述每一步的理论依据,这种评价方式能倒逼学生将“隐性思维”显性化,提升知识内化程度。

3.2多元主体,让评价更立体

引入“患者模拟者”“临床带教老师”“企业导师”等多方评价主体。例如,在康复护理教学中,“患者模拟者”可评价学生沟通技巧与人文关怀;“临床带教老师”可评估操作规范性与临床适应性;“企业导师”可反馈行业最新技术需求。多元评价能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身优势与不足。

3.3成长档案,记录技能进化史

为每位学生建立“技能成长档案”,记录其从入学到毕业的每一次实训表现、反思报告与改进成果。通过大数据分析,可绘制学生“技能发展曲线”,识别其优势领域(如急救技能突出)与薄弱环节(如静脉穿刺成功率低),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

4.小结

黄炎培“手脑并用”理念,本质上是“教育即生活”的护理版诠释。当护理技能教学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从“孤立训练”转向“场景浸润”,从“结果评判”转向“过程赋能”时,学生收获的不仅是操作技巧,更是解决问题的思维力、适应变化的创新力与关怀生命的共情力——这正是护理职业最珍贵的核心素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7
来源:普宁市人民医...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15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
2025-07-22
来源:广东省肇庆市...
2025-06-27
来源:肇庆市高要区...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