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伟成  单位:广东省罗定市太平镇卫生院  发布时间:2025-09-04
138

清晨的公园,李大爷刚走了两百米就弯着腰剧烈咳嗽,喉咙里的痰像扯不断的棉絮,每吸一口气都带着拉风箱似的喘息声。这熟悉的“咳、痰、喘”三部曲,正是慢阻肺患者的日常写照。作为全球第三大致死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正悄悄剥夺着千万人的呼吸自由。想要摆脱这无形的枷锁,科学用药与系统康复的“双剑合璧”,才是击退病魔的关键。

用药:给呼吸装上“减压阀”

慢阻肺的气道就像常年淤堵的管道,炎症反复侵蚀让管腔变窄,痰液堆积更让呼吸举步维艰。此时,药物就像精准的“管道疏通工”,能有效缓解症状、减少急性加重。

支气管扩张剂是治疗的“主力军”,就像给紧缩的气道松绑。其中,沙丁胺醇等短效药物如同“急救兵”,能在咳喘突发时快速打开气道,但作用时间仅4-6小时;而噻托溴铵等长效制剂则是“常驻卫士”,每天一次就能持续24小时守护呼吸通畅,特别适合稳定期患者长期使用。临床上常采用“长短结合”的策略,既应对突发状况,又能长效控制病情。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则像“消炎灭火器”,当气道炎症严重时,它能精准抑制炎症反应,减少黏液分泌。但这类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就像给花园除草,既要清除杂草(炎症),又不能伤及花草(正常组织),过度使用可能增加呼吸道感染风险。

祛痰药是容易被忽视的“清道夫”。乙酰半胱氨酸等药物能稀释黏稠的痰液,让其更易咳出,避免痰液堵塞气道引发急性加重。很多患者觉得“咳痰是小事”,殊不知痰液淤积就像给气道“添堵”,会让呼吸困难雪上加霜。

康复:为肺功能“充电续航”

如果说药物是“对症治疗”的利器,那么康复训练就是“功能重塑”的基石。就像生锈的机器需要定期保养,慢阻肺患者的呼吸功能也能通过科学训练逐步改善。

呼吸训练是康复的“核心课程”。腹式呼吸法让膈肌像活塞(piston)一样高效工作,吸气时腹部鼓起收纳更多空气,呼气时缓慢收缩将废气排尽,每天3次、每次10分钟,坚持一个月就能明显感觉呼吸变深变稳。缩唇呼吸则像给排气管加了阀门,用嘴唇抿成“O”型缓慢呼气,延长呼气时间,帮助肺部排出残留废气,特别适合缓解活动后的喘息。

运动康复是提升耐力的“秘密武器”。很多患者因一动就喘而不敢运动,反而陷入“越不动越虚”的恶性循环。其实从每天5分钟的散步开始,逐渐增加到30分钟,配合太极、八段锦等温和运动,能增强呼吸肌力量,改善心肺功能。就像给肺“升级硬件”,让它能更高效地完成气体交换。

营养支持是康复的“能量补给站”。慢阻肺患者常因呼吸困难消耗过多能量,加上消化功能减弱,容易出现营养不良。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能修复受损组织,维生素C帮助增强免疫力,而少量多餐则能减少进食时的呼吸负担,让身体有足够能量对抗疾病。

双管齐下:筑牢呼吸防线

用药与康复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的“战友”。药物控制症状为康复训练创造条件,康复训练提升体能又能减少药物依赖,两者结合才能实现1+1>2的效果。

定期监测是调整方案的“导航仪”。通过肺功能检查(FEV1/FVC<70%是诊断金标准)和症状评分,医生能精准评估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康复计划。就像开车需要定期保养和检修,慢阻肺管理也需根据身体反馈动态优化。

预防急性加重是守护健康的“防火墙”。戒烟是首要任务(吸烟是慢阻肺最主要诱因),接种流感和肺炎疫苗以减少感染风险,雾霾天戴口罩以避免气道刺激,这些细节看似微小,却能有效降低病情恶化的概率,避免反复住院带来的身体和经济负担。

当李大爷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坚持呼吸训练和散步三个月后,他已经能陪孙子在公园玩半小时了。那曾经让他痛苦不堪的“咳、痰、喘”,正逐渐被平稳的呼吸和爽朗的笑声取代。慢阻肺虽不可逆,但通过“用药+康复”的双攻略,我们完全可以控制病情,让呼吸自由不再是奢望。别让疾病定义生活,主动出击,才能为自己赢得更高质量的人生。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