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质疏松症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而且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属病”,中青年群体也可能“中招”。因此,让我们从生活点滴做起,科学预防,守护骨骼健康。
骨质疏松症的危害
骨质疏松症会导致骨脆性增加,轻微外力(如咳嗽、走路跌倒、弯腰)或正常活动都可能引起骨折,进而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健康。例如,髋骨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1年内死亡率高达20%以上,致残率高达50%以上。骨质疏松症还容易引起腰背痛、全身骨痛、驼背、身高变矮等,严重时翻身、起坐、行走等正常动作都会受到影响,导致活动能力下降或活动受限;身高变矮、驼背、脊柱侧弯等不仅影响外观,导致自卑、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严重时还可能压迫内脏器官,引起呼吸困难等其他异常症状。
如何预防
骨质疏松症可防可控,日常生活中多注意一点,我们就能更安全一点:
(1)科学饮食很关键
钙、磷、蛋白质、镁、钾、多种维生素都参与骨骼组成和代谢。其中,缺钾则容易引起缺钙,缺钙会引起骨骼脆性增加、密度降低;磷一般与钙一同代谢,长期缺失会影响骨骼发育;蛋白质、镁元素缺失可能引起骨骼韧性不足;维生素D缺失将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因此,预防骨质疏松要保持营养充足、饮食均衡,一旦发现体内某些营养元素缺失,要适量补充。具体而言,在保证三餐规律、粗细搭配得当的同时,可适量多吃一点豆制品、奶制品或深绿色蔬菜;各种酒及含酒精的饮料要少喝,咖啡、浓茶、碳酸饮料要少喝,容易影响钙吸收;多吃一点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鱼肝油、蛋黄等;避免高糖、高盐、高脂饮食。需要注意的是,各种营养元素不是补得越多越好,过量可能引起其他不良情况,如补钙过多,严重时可引发高钙血症、高钙尿、血管及软组织钙化等。
(2)适量运动不可少
适度运动能锻炼骨骼和肌肉,促进骨骼力量、骨密度和骨骼强度增加,同时能够提高身体灵敏度、灵活性,降低摔倒风险。此外,运动锻炼是控制体重和预防肥胖的主要方式之一,而超重和肥胖会增加骨骼负担。一般而言,每天要保持5000步以上的运动量,不同群体可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例如,步行、健身操、太极拳、广场舞、八段锦等是各个群体都适合的锻炼方式;跳绳、爬楼梯也能刺激骨骼生长,但腰膝疼痛者不适宜;举哑铃、深蹲、俯卧撑等抗阻训练也能增强肌肉力量,中青年群体可以尝试。此外,运动要适度,以身体感到放松、舒适为宜,超量运动、超负荷运动容易造成肌肉和骨骼损伤。
(3)定期体检不要忘
骨骼发育成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期间要密切监测,注意接收身体发出的各种信号,与同龄人相比,如果孩子身材矮小、步态不稳、关节活动受限,可能提示骨骼发育不良,应及时检查就医。研究发现,人的骨量在30岁左右达到顶峰,之后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骨骼强度会不断下降。建议年龄超过40岁之后,每年到医院进行骨密度测试,尤其是老年人、绝经后女性及甲状腺功能亢进、1型糖尿病等骨质疏松高危群体,以及长期吸烟、酗酒、挑食、不喝牛奶或不吃奶制品、长期服用激素等群体,确保不良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
(4)健康生活是基础
守护骨骼健康,要从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做起,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例如,日常可以晒晒日光浴,每天上午10:00或下午5:00晒20~30分钟太阳,有助于合成维生素D和促进钙的吸收;严格戒烟限酒,烟酒过量会影响钙的吸收,酗酒还容易引发跌倒和骨折;保持充足睡眠和规律作息,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影响激素分泌,进而影响骨骼健康。
综上所述,骨质疏松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我们应主动学习并掌握预防骨质疏松、保护骨密度的小技巧与方法,并在生活中加以落实,时刻防范骨骼健康“被偷走”,为健康生活构筑起坚实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