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颅脑外伤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创伤,可由交通事故、工伤、暴力袭击、意外跌倒等多种原因引起。
一、现场初步判断
1.意识状态评估:在发现颅脑外伤患者后,首先要迅速判断其意识是否清醒。可以通过呼喊患者名字、轻轻拍打患者肩部等方式进行刺激,观察患者有无回应。若患者对刺激毫无反应,说明其意识丧失,情况危急。2.呼吸与脉搏检查:紧接着要检查患者的呼吸和脉搏。正常成年人的呼吸频率为12-20次/分钟,脉搏为60-100次/分钟。若发现患者呼吸急促、缓慢或不规则,脉搏过快、过慢或微弱,都提示患者的生命体征不稳定,可能存在严重的颅脑损伤或其他并发症。
2.伤口及出血情况观察:仔细查看患者头部有无明显的伤口、出血、肿胀或凹陷。对于开放性颅脑损伤,可见头皮有创口,可能伴有脑组织外露;闭合性颅脑损伤则头皮表面可能完整,但内部可能存在颅骨骨折、颅内出血等情况。出血的程度和速度也需要密切关注,大量出血可在短时间内导致患者休克,危及生命。
二、紧急处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是急救的首要任务。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血液或分泌物堵塞气道引起窒息。如果患者口腔内有异物,应小心清除,但避免过度刺激导致误吸。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可采用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即一只手放在患者前额,用力向后压,另一只手抬起患者下颌,使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垂直于地面。若怀疑患者有颈椎损伤,在开放气道时要注意避免过度搬动颈部,可采用双手托颌法,以维持颈椎的稳定性。必要时,应尽快呼叫专业急救人员,并准备好气管插管等急救设备,以便在需要时进行人工通气。
2.止血:对于头部有明显出血的伤口,应立即进行止血处理。可以用干净的纱布、毛巾或衣物等按压在伤口上,施加适当的压力,一般持续按压5-10分钟,多数情况下可使出血得到初步控制。如果伤口较大、出血难以止住,可在按压的基础上,用绷带或布条进行环形包扎,但不要包扎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对于头皮裂伤较深、出血凶猛的情况,可在伤口近心端用手指压迫颞浅动脉或枕动脉等进行止血,然后尽快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处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随意在伤口内填塞异物或涂抹药物,以免造成感染或影响后续治疗。
3.保护受伤部位:在对伤口进行初步处理后,要尽量避免对受伤部位的二次损伤。如果怀疑患者有颅骨骨折,不要随意触摸或按压受伤部位,可在头部周围用衣物、毛巾等柔软物品进行固定,以减少头部的晃动。对于有脑组织外露的开放性颅脑损伤,不要试图将外露的脑组织还纳,应用干净的纱布或敷料覆盖在脑组织表面,然后用碗或盆等容器扣在上面进行保护,再进行包扎固定。这样可以防止脑组织受到进一步的污染和损伤。
4.监测生命体征: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要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脉搏、血压和体温等。每隔1-2分钟检查一次呼吸和脉搏,观察其变化情况。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使用血压计测量患者的血压,正常成年人的收缩压为90-139mmHg,舒张压为60-89mmHg。若发现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异常波动,如血压急剧下降、呼吸骤停等,应立即进行相应的急救处理,如心肺复苏等。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射等,这些指标的变化有助于判断患者颅脑损伤的程度和病情进展。
三、转运注意事项
在将患者转运至医院的过程中,正确的搬运方法至关重要。如果患者意识清醒,且无明显的脊柱损伤,可采用搀扶或担架搬运的方式。但如果怀疑患者有脊柱损伤,尤其是颈椎损伤,必须采用正确的脊柱搬运技术,以避免损伤脊髓导致瘫痪。常用的方法是使用脊柱固定板,由多人协同操作,保持患者头部、颈部、躯干和四肢在一条直线上,平稳地将患者抬上担架或固定板,然后用绷带或固定带进行固定。在搬运过程中,要避免对患者身体的扭曲和过度颠簸。
颅脑外伤是一种严重的创伤,现场急救措施是否及时、正确,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预后。普及颅脑外伤的急救知识,让更多的人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对于保障公众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