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折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突发意外,而骨折后从急救到康复,每一步操作对患者来说都至关重要。那么骨折后具体该如何做好科学护理呢?本文就从急救到康复,提供一份全流程的骨折护理指南。
一、骨折的急救
患者骨折后,通过实施正确的急救措施,可以有效避免或者减少二次伤害,同时为后续的治疗与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首先,要确保现场的安全,避免由于现场因素对患者带来进一步的伤害。如有必要,可以先将患者转移至其他安全地点。
其次,患者受伤后疑似骨折,则应尽量避免移动患者,尤其是要避免受伤部位的移动,固定骨折部位可以降低进一步的损伤。
第三,如果患者骨折后伴随出血,需立即使用干净的纱布或者绷带,对伤口进行压迫止血。如果按压依旧止不住血,还可以使用止血带环扎伤口的近心端进行止血,但此过程要记录所用的压力及时间,以免伤口包扎过紧,不利于血液循环。
第四,可以使用夹板、绷带或者周围可利用的支具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以免骨头出现进一步移位,固定骨折位置也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所选的夹板长度应超过骨折的上下两个关节,固定后能确保相关关节的完全静止。
第五,在固定骨折部位后,可以使用冰袋或者冷水浸泡的毛巾对伤处进行冷敷,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及肿胀。每次冷敷时间大概在15~20分钟左右,并且两次冷敷之间应至少间隔一小时。
最后,在将上述急救措施完成之后,应尽快将患者转运至医院,接受专业的诊断及治疗。
二、骨折后的初步治疗和护理
1、保持伤口的清洁
定期对患者伤口的敷料进行更换,以保持伤口的清洁干燥,也能避免细菌感染,在处理伤口前后应使用消毒洗手液洗手,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2、固定和保护
患者及家属应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石膏或者矫形器等固定装置来稳定骨折部位。同时相关操作应严格根据医嘱实施。
3、休息和抬高患肢
患者在接受骨折治疗后,应保持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在休息时可以尽量抬高患肢,这样对减轻肿胀及疼痛有一定帮助。
4、观察症状
要对骨折患者的骨折部位的症状做好密切观察,如骨折处肿胀、疼痛、麻木或者皮肤颜色有变化等。若存在异常情况,需及时告知医生。
5、疼痛管理
骨折患者在恢复期间,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疼痛。因此,可以根据医生建议,通过使用止痛药以缓解疼痛,或者采取冷敷或者热敷的方法以减轻疼痛及肿胀,但不管是如何操作,都应事先咨询医生,并根据医生指导进行。
三、骨折康复护理
1、保持休息及适度运动
患者骨折后要以休息为主,但也要避免长时间不动带来的肌肉萎缩风险。患者可以根据医生指导逐渐开展适度活动,如伸长运动等。
2、康复训练
骨折患者在骨折开始愈合时,可以开展功能性训练,这有助于受伤部位周围的肌肉及关节功能加强,并逐渐恢复至正常的运动范围。康复训练需根据医生的指导循序渐进开展,以免擅自训练导致带来二次伤害。早期的康复主要以静力训练为主,如肌肉等长收缩等;中期康复则在无痛范围内,开展小范围的持续关节活动训练;晚期康复训练可以开展肌力训练以及平衡协调训练等。
3、饮食调理
科学的饮食调理能够促进骨折更快的愈合。饮食调理中更要讲究营养均衡。患者在骨折初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中期要适当补充一些高营养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在骨痂形成期,此时可以补充高营养的食物,让身体得到有效的滋补。
4、心理支持
患者在骨折后,疾病对其带来长期的影响,可能导致患者的生活及心理状态出现变化。此时应及时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情绪问题,并保持积极的心态。
5、定期复查
骨折患者在恢复期间,也应定期根据医生安排做好复查,这样可以对骨折愈合的进展情况进行评估,医生也可以根据复查结果,对治疗计划及康复方案进行调整。
总之,骨折后的科学护理每一步都和患者的恢复效果息息相关。通过以上这份全流程指南,希望能为骨折患者的护理提供更加有力的帮助,从而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