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儿童透析与成人透析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源于儿童特殊的生理发育阶段、治疗需求及长期健康目标。
生理基础与治疗目标的差异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透析治疗不仅要维持生命,更需兼顾生长激素分泌、骨骼发育和器官成熟。例如,儿童肾脏的代谢速率是成人的1.5~2倍,透析时需精确调整血流量(通常为体重的3~5ml/kg)和透析液成分,避免影响营养吸收。而成人透析的核心目标是稳定内环境,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
此外,儿童血管较细且脆,动静脉内瘘手术难度更高,术后护理需更精细。临床数据显示,5岁以下儿童内瘘成熟率仅为60%,远低于成人的85%,因此临时导管的使用周期可能更长。对于婴幼儿来说,血管条件更差,有时甚至需要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其护理难度也远超成人,家长需格外注意保持导管周围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治疗方案的针对性调整
透析频率与时长:儿童每周透析时间通常比成人多5~8小时(总计12~15小时),分4~5次进行。这是因为儿童体液调节能力弱,短时间快速脱水可能引发低血压,影响大脑发育。特别是低龄儿童,身体对体液变化的耐受性更差,每次透析的脱水量需严格控制在体重的5%以内,而成人可适当放宽至7%左右。
药物剂量计算:需根据体重、体表面积动态调整。如促红细胞生成素按体重计算的用量是成人的1.2~1.5倍,以应对生长需求导致的更高造血压力。同时,儿童对药物的代谢速度与成人不同,部分药物的半衰期更短,需要更频繁地给药,家长要严格按照医嘱准时给孩子用药,不可擅自增减剂量。
营养支持整合:透析中常需同步补充葡萄糖和氨基酸,避免蛋白质分解过多影响生长。而成人更注重限制钾、磷摄入,儿童则需保证每日蛋白质摄入量达1.5~2g/kg(高于成人的1.2g/kg)。在饮食搭配上,要兼顾营养均衡和孩子的口味喜好,鼓励孩子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等,同时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护理重点的特殊性
血管通路维护:儿童好动的天性增加了导管脱落风险,需使用专业固定装置,并教导孩子保护通路。洗澡时需用防水保护套,每周至少消毒穿刺点3次。家长要时刻关注导管周围是否有红肿、渗液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在孩子活动时,也要避免牵拉导管,防止意外脱落。
生长发育监测:每月测量身高体重,每3个月检测骨龄和生长激素水平。若身高增长落后同龄儿童2个百分位,需及时评估是否调整透析方案。除了定期到医院检查,家长在家中也可以记录孩子的生长曲线,对比正常儿童的生长标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感染预防:儿童免疫力较弱,透析相关感染风险是成人的2~3倍。需严格执行手卫生,定期消毒透析环境,接种流感、肺炎疫苗。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场所,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等感染性疾病。
心理支持与社会适应
儿童对透析的认知和承受力有限,易出现焦虑、抵触情绪。家长可以这样做:用绘本、动画等方式解释治疗,避免使用“打针”“开刀”等恐惧词汇;鼓励孩子参与绘画、游戏等活动,转移注意力;与学校沟通,合理安排学习和透析时间,避免孩子因缺课产生自卑。
而成人更关注治疗对工作、家庭的影响,心理干预侧重现实问题解决。家长还可以多与其他有类似经历的家庭交流,分享经验和感受,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并不孤单,增强其面对疾病的信心。
长期预后与随访管理
儿童透析的长期目标是为肾移植争取时间,需更密切监测:每年评估移植可行性,记录组织配型数据;每6个月检查心脏超声,预防高血压性心脏病(儿童透析患者高血压发生率达70%);青春期前患者需关注性发育,必要时进行激素干预。
成人随访则更侧重慢性并发症控制,如肾性骨病、贫血等。家长要妥善保管孩子的医疗记录,每次随访时携带相关资料,以便医生全面了解孩子的病情变化,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结语
儿童透析是一场“生长与治疗”的平衡战,从方案制定到护理细节,都需围绕“发育优先”原则进行个体化调整。与成人透析相比,儿童透析在生理基础、治疗方案、护理重点、心理支持和长期管理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