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梅海  单位:新兴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17
3130

张凯(化名),14岁,反复头痛不适2年余,以右颞部隐痛为主,可自行缓解,误以为普通头痛,一直未予重视。然而命运在一个夏日骤然转折——一阵炸裂般的剧痛袭来,伴随喷射状呕吐,左半边身体瞬间坠入冰冷麻木的瘫痪深渊,送院检查提示右侧颞部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

张凯的悲剧,源于一种被称为脑动静脉畸形(AVM)的先天隐患。犹如脑中一处隐蔽的“电路短路”,本应泾渭分明的动脉与静脉异常纠缠成畸形血管团,形成血流高速冲击的致命湍流。一旦薄弱脑血管壁不堪重负,脑出血的灾难便猝不及防降临。

据报道,AVM发病年龄通常为10~40岁,两个发病高峰年龄段为儿童期和30~50岁。事实上,AVM已成为我国青少年脑出血首要病因,致残、致死率高。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脑动静脉畸形的发病机制及诊疗方案。

隐匿的先天缺陷:脑血管的“乱麻团”

AVM是一种先天性的脑血管发育异常。想象一下,正常情况下,富含氧气的血液从动脉流出,经过如树枝般分叉、逐渐变细的毛细血管网,缓慢释放氧气和养分给脑细胞,最后汇入静脉流回心脏。这是一个高效、有序的低压灌溉系统。

但在AVM患者脑中,这种精密的网络出现了严重错误——动脉和静脉之间缺少了关键的毛细血管过渡层!它们直接以一团纠缠不清、管壁薄弱的异常血管巢(称为“畸形团”)粗暴相连。

高危的“短路”系统:动脉血高压直接冲击脆弱的静脉。畸形团本身及相连静脉长期承受巨大压力,极易扩张、变形,管壁越来越薄。

破裂风险高:薄弱管壁难以承受持续高压血流冲击,最终可能破裂出血,导致脑内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偷血”致脑缺血:大量血液经此“短路”流失,周围正常脑组织反而得不到充足血液供应(称为“盗血”现象),导致慢性缺血缺氧,引发头痛、肢体无力、语言障碍等症状。

异常放电致癫痫:畸形血管团及其出血、缺血后形成的疤痕组织,会异常刺激周围脑神经元,引发癫痫(抽搐)发作。

警惕身体的“红色警报”

青少年AVM的警报信号虽隐蔽却并非无迹可寻,这些信号往往被误解为“学习太累”、“青春期不适”或“普通偏头痛”。相关临床表现如下:

脑出血:AVM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就会如张凯经历那样出现突发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颅内压增高表现),或意识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莫名抽搐:AVM异常血管如同脑中一颗“异常放电核”,极易诱发癫痫发作。这种抽搐常表现为局部肢体抽动或意识丧失、口吐白沫的全身性发作。值得警惕的是,癫痫是脑AVM的第二个最常见的表现。

头痛:与出血和癫痫无关的头痛是脑AVM的第三个首发症状。可出现慢性头痛,表现为持续性搏动性头痛,这是由于AVM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使得局部脑组织血流灌注异常,从而引起头痛。

神经功能异常:如单侧肢体无力、麻木或行走不稳。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语言含混(失语)、视野缺损等神经功能障碍。

精准“揪凶”:必不可少的医学侦察

初步筛查:CT扫描可快速捕捉急性出血灶;CT/MR增强检查则能显示畸形血管团形态及毗邻关系。

金标准确认: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AVM的“金标准”,如同为脑内血管绘制高清“地形图”,能清晰揭示畸形团的血供来源、引流静脉及内部结构,是制定治疗方案的核心依据。

精准拆除“炸弹”:治疗手段多样

AVM的治疗如同在脑组织中进行一场“拆弹行动”,需根据病灶大小及位置定制个体化治疗策略。可选用的治疗手段包括显微手术切除术、介入栓塞术、放射治疗和联合治疗。

显微外科切除:通过高倍显微镜精妙分离、逐一阻断供血动脉,进而切除畸形团。张凯的脑动静脉畸形出血,正是采用显微外科的方法进行切除。在清除脑血肿的同时,也对畸形团进行完整切除,精湛的显微手术助他重获新生。

介入栓塞术:经血管内途径注入特殊栓塞材料,“堵死”供血动脉或直接填充畸形团,达到治愈畸形团的目的。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如伽玛刀):聚焦射线缓慢“灼闭”畸形血管,适合小型深部AVM或术后残留者。但起效需1-3年,期间仍有出血风险。

结语

脑动静脉畸形虽凶险,但如能提高警惕、早期识别、科学干预,多数患者可获得良好预后。莫让青春的花朵,因一场本可避免的“脑内风暴”而凋零。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