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尿液,作为人体新陈代谢的产物,每日经泌尿系统排出体外,看似平常,实则蕴含着丰富的健康密码。尿液常规检查,作为医学检验中最基础且应用广泛的项目之一,通过对尿液的外观、化学成分以及显微镜下细胞形态等多方面进行细致分析,能够为医生提供关于人体多个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线索,助力疾病的早期发现、精准诊断以及有效治疗。尿液外观的初步判断颜色与透明度:正常尿液通常呈现淡黄色至琥珀色,其颜色深浅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当人体水分摄入充足时,尿液颜色较浅;反之,若处于脱水状态,尿液颜色会加深。饮食和药物也可能改变尿液颜色,例如食用大量胡萝卜可能使尿液呈橙黄色,服用利福平等药物则可能让尿液变为红色。
气味:新鲜尿液一般带有轻微氨味,这是尿液中尿素分解产生的正常气味。当尿液出现特殊气味时,往往提示身体可能存在问题。若尿液散发出烂苹果味,这很可能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信号,此时体内脂肪分解加速,产生大量酮体。
比重:尿液比重反映了尿液中溶质的浓度,它受到饮水、出汗等因素的影响。正常情况下,尿液比重在1.005-1.030之间波动。比重异常增高,可能意味着肾脏浓缩功能增强,如饮水过少、大量出汗导致尿液浓缩;而比重持续降低,则可能提示肾脏浓缩功能受损,比如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性疾病等,导致肾脏对尿液的浓缩能力下降,水分排出过多。
化学成分的深入分析
酸碱度(pH值):尿液的酸碱度受饮食、药物以及疾病等多种因素影响,正常范围大致在4.5-8.0之间。当人体摄入过多酸性食物或存在代谢性酸中毒时,尿液pH值会降低;而摄入过多碱性食物或患有代谢性碱中毒时,尿液pH值则会升高。尿液pH值的异常不仅可能提示酸碱平衡失调,还会影响某些药物的疗效。
蛋白质:正常情况下,尿液中蛋白质含量极低,常规检查难以检出。当尿蛋白呈阳性时,可能提示多种疾病。肾小球滤过膜损伤是常见原因之一,如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质从血液中滤出进入尿液;肾小管重吸收障碍也可能引起尿蛋白阳性,如肾小管酸中毒。
糖与酮体:尿糖阳性最常见于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导致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时,糖分就会从尿液中排出。但尿糖阳性并非糖尿病的专属,某些应激状态,如严重创伤、感染,以及服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也可能引起尿糖升高。酮体是脂肪分解的产物,正常情况下尿液中酮体含量极低。
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
红细胞:尿中红细胞增多,即血尿,是泌尿系统疾病的常见表现。泌尿系统结石在移动过程中可能划伤尿路黏膜,导致出血,使尿液中出现红细胞;泌尿系统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炎症刺激也会引起黏膜出血;泌尿系统肿瘤,如肾癌、膀胱癌,肿瘤组织坏死、破裂,同样会导致血尿。通过红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以区分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尿。
白细胞:尿中白细胞增多通常提示尿路感染。当细菌侵入泌尿系统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机制,大量白细胞会聚集到感染部位,与细菌进行战斗,从而导致尿液中白细胞数量增加。
管型与结晶:管型是蛋白质在肾小管内凝固形成的圆柱状物,不同类型的管型反映了肾脏病变的部位和性质。透明管型在正常人剧烈运动、发热等情况下可能少量出现,但若大量出现,则可能提示肾脏存在病变;颗粒管型常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提示肾小管有损伤;红细胞管型则强烈提示肾小球疾病。
结语尿液常规检查虽看似简单,却意义重大,堪称无声的健康“侦探”。它借助对尿液外观、化学成分及显微镜下微观世界的细致剖析,能揭示身体内部健康状况。无论是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肿瘤,还是肾脏病变,亦或是全身性疾病在尿液中的蛛丝马迹,它都能提供关键线索。且其成本低、操作简便、结果快速可靠,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大家务必重视,定期检测,让尿液“信使”守护健康,早发现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