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红梅  单位:成都市青羊区中医医院 药学部  发布时间:2025-06-10
1890

“最近吃了消炎药,出门晒太阳后皮肤变得红肿瘙痒,是不是药物的问题?”作为医院药师,经常听到类似问题。其实,部分药物与阳光“不和”,服用后接触紫外线就可能引发皮肤不良反应,轻则导致皮肤红肿瘙痒,重则引发水疱或炎症。

药物与阳光的“危险互动”

服用某些药物后晒太阳,可能引发两种皮肤问题——

光毒性反应:这类反应与药物剂量相关。当药物在皮肤中蓄积,紫外线照射会使其产生毒性代谢产物,直接损伤皮肤细胞,表现为服药后数小时内,暴露部位(如面部、颈部、手臂)出现红肿、灼热、疼痛,严重时起水疱、脱皮,类似重度晒伤。

光敏反应:这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过敏反应,与个体体质相关。药物进入体内后,经紫外线照射形成抗原,刺激免疫系统攻击皮肤细胞,症状出现较慢,表现为红斑、丘疹、瘙痒,甚至诱发湿疹样改变,类似接触性皮炎。这种反应更隐蔽,容易被误认为普通过敏。

七类需警惕的“光敏药物”

1.抗菌药物

喹诺酮类(沙星类):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环丙沙星等是常用抗菌药,常用于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服药期间晒太阳,就可能出现光毒性反应,表现为手背、足踝等暴露部位红肿疼痛,严重时影响行走。

四环素类: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常用于治疗痤疮、支原体感染。这类药物易与紫外线发生光化学反应,服药后晒太阳,面部、颈部皮肤可能出现弥漫性红斑,伴有灼热感,儿童和青少年更易发生。

2.降压与利尿药

利尿剂:氢氯噻嗪、呋塞米等利尿剂常用于高血压、水肿治疗。药物会增加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尤其是连续服药超过一周的患者,日晒后可能出现边界清晰的红斑,常见于面部和手臂,类似"紫外线过敏"。

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是常用降压药,部分患者服药后暴露于阳光下,可能出现皮肤瘙痒、丘疹,甚至诱发荨麻疹,尤其在夏季高发。

3.抗真菌药

治疗真菌感染的灰黄霉素,常用于头癣、体癣。该药具有较强的光敏性,服药期间若晒太阳,面部、颈部皮肤可能出现红肿、水疱,甚至遗留色素沉着。药师常提醒:服用灰黄霉素期间,即使短时间户外活动,也需严格防晒。

4.非甾体抗炎药

布洛芬、萘普生、双氯芬酸钠等常用止痛药,部分患者服用后晒太阳,可能出现皮肤红斑、瘙痒,尤其是长期服用者。这种反应易被忽视,误以为是"晒斑",实则是药物与阳光共同作用的结果。

5.降糖药

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等磺脲类降糖药,不仅控制血糖,还可能让皮肤对阳光敏感。服药后晒太阳,易在面部、手部出现红肿、丘疹,严重时影响日常生活。糖尿病患者本身皮肤修复能力较弱,更需警惕此类反应。

6.精神类药物

氯丙嗪、异丙嗪等抗精神病药和镇静药,长期服用可能使皮肤对紫外线的耐受性下降。患者服药后晒太阳,易出现面部蝶形红斑、色素沉着,类似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皮肤表现,需与疾病本身症状区分。

7.其他类药物

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胺碘酮,长期服用可能导致皮肤对阳光过度敏感,暴露部位出现蓝灰色色素沉着;治疗痤疮的维A酸类药物(如异维A酸),虽局部外用为主,但口服制剂会增加皮肤光敏性,需避免日晒。

服药期间的“防晒必修课”

服药前:主动询问与阅读说明书

拿到新药时,可向药师咨询,同时阅读说明书“不良反应”或“注意事项”部分,若标注“光敏反应”“光毒性”等字样,需提高警惕。

服药中:避开“阳光危险期”

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紫外线最强,此时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穿长袖长裤、戴宽檐帽和墨镜,选择防晒衣遮挡暴露部位;使用防晒霜,每2小时补涂一次,注意耳后、颈肩等易忽略部位。

(三)服药后:警惕皮肤“异常信号”

若晒太阳后出现皮肤红肿、瘙痒、水疱,立即停用可疑药物,用清水冲洗暴露部位,冷敷缓解红肿,避免抓挠以防感染。症状较轻者可外用炉甘石洗剂,严重者需及时就医,告知医生用药史,进行针对性治疗。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