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血液透析治疗,离不开一条通畅的血管通路。这条“生命线”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透析效果,更可能危及生命。临床数据显示,约40%的透析相关住院源于血管通路并发症。因此,了解血管通路的基本知识并掌握正确的守护方法,是每一位透析患者的必修课。
血管通路的三种类型
血管通路是将血液从体内引出、经过透析器净化后再回输体内的通道,目前临床常用的有三种类型,选择需结合患者病情、血管条件及预期透析时长综合判断。
临时性血管通路:短期过渡的选择。中心静脉导管:通过颈内静脉、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插入导管,直接进入大血管。优势是建立迅速,可立即使用,适合紧急透析或等待长期通路成熟的患者。局限性:导管感染风险较高(发生率约5%-10%),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中心静脉狭窄或血栓,因此通常作为临时解决方案,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4周。
半永久性血管通路:中期过渡的桥梁。带cuff隧道式导管:导管埋于皮下隧道并固定cuff(涤纶套),能减少感染风险,使用寿命可达数月至1年。适用于内瘘成熟困难或等待肾移植的患者。注意点:虽比临时导管稳定,但仍需严格护理,避免盆浴、游泳等可能污染导管的行为。
动静脉内瘘:长期透析的“黄金标准”。原理:通过手术将邻近的动脉和静脉吻合,使静脉血管扩张、管壁增厚,形成能耐受反复穿刺的血管通路。优势:感染率低(<1%)、使用寿命长(平均3-5年,部分可达10年以上)、血流量充足,是长期透析患者的首选。成熟时间:术后需4-8周才能成熟使用,期间需通过握力球锻炼促进血管扩张。
日常维护:守护通路的“五字诀”
无论哪种通路类型,科学维护都是延长其寿命的关键。患者可牢记“看、触、听、护、查”五字诀,做好日常管理。
看:观察外观变化。内瘘侧手臂:注意皮肤是否发红、肿胀、瘀青,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血管走向是否清晰,若出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导管出口处:查看敷料是否清洁干燥、有无松动,周围皮肤是否红肿,若敷料污染或渗血需及时更换。
触:感受震颤与搏动。内瘘患者每日应触摸吻合口处的震颤(类似手机震动感)和搏动,若震颤减弱、消失或搏动增强,可能提示血栓形成,需立即就医(黄金救治时间为6小时内,超过则再通率显著下降)。避免在内瘘侧手臂佩戴手表、手镯等饰品,防止压迫血管影响血流。
听:监测血管杂音。用听诊器或耳朵贴近内瘘吻合口,可听到“呼呼”的血管杂音,这是血流通畅的标志。若杂音变弱、音调变高或消失,需警惕通路堵塞。
护:做好通路保护。内瘘侧手臂:禁止测血压、抽血,避免提重物(超过5公斤),洗澡时温水冲洗,勿用力搓揉穿刺点。导管:保持周围清洁,未使用时每周用肝素封管1-2次,穿脱衣物避免牵拉。
查:定期检查。内瘘患者每3个月做血管超声检查,导管患者每月评估血流量(内瘘需≥250ml/min,导管≥300ml/min),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常见并发症的防治
血栓形成(最紧急)。表现为内瘘震颤消失、导管回抽困难。内瘘血栓需6小时内溶栓或手术,超过24小时再通率大幅下降。预防要点:避免内瘘侧受压,控制血压,透析后适度压迫止血(以不出血且能触及震颤为宜)。
感染。内瘘感染会出现局部红肿热痛,导管感染可能伴发热、出口流脓。需立即就医,内瘘可能需抗生素治疗,导管感染严重时需拔除。预防关键是保持穿刺点清洁,导管换药需严格无菌操作。
血管狭窄。内瘘血流量下降、透析时回血困难可能是狭窄信号。需通过血管超声确诊,及时行球囊扩张术。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可减少狭窄风险。
避开这些误区
误区一:内瘘侧手臂不能动。其实术后需适度锻炼(如握力球)促进成熟,日常可做轻度活动。
误区二:导管可自行换药。这会大幅增加感染风险,必须由专业医护操作。
误区三:内瘘堵塞后热敷。热敷可能加重缺血,正确做法是立即就医。
误区四:止血越紧越好。过度压迫会导致血管闭塞,适度加压至不出血且能触及震颤即可。
血管通路的健康直接关系透析效果和生活质量。患者掌握这些知识,做好日常观察与维护,再配合定期复查,就能让这条“生命线”更通畅持久,为透析治疗保驾护航,让生活更有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