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丽  单位: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27
279

心脏,如同人体内一座精密的泵站,其内部有四扇关键的“门”——心脏瓣膜。它们确保血液单向流动,维持生命运转。然而,风湿性心脏病(RheumaticHeartDisease,RHD)却可能使这些“心门”变得狭窄或关闭不全,导致血液流动紊乱,最终引发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科学、前沿的护理不仅是缓解症状的手段,更是延缓疾病进展、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

疾病认知:从风湿热到心门受损

风湿性心脏病是风湿热反复发作后遗留的心脏瓣膜病变。链球菌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错误攻击自身组织,导致瓣膜增厚、粘连、钙化,造成瓣膜狭窄(血液通过受阻)或瓣膜关闭不全(血液返流)。二尖瓣最常受累,其次为主动脉瓣。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疲劳、胸痛、水肿等症状,严重时甚至猝死。

前沿护理:多维协同的精准管理

现代护理已从传统的症状照护,转向以患者为中心、多学科协作的全程化健康管理。以下是基于循证医学的高水平护理策略:

1.循证用药与精准监测

药物治疗是基石,但需超越“服药即可”的简单思维:

青霉素预防:定期注射长效青霉素是预防风湿热复发的核心(至少持续至40岁)。护理重点在于确保疗程连续性、教育患者认识复发风险,并管理过敏等特殊情况。

抗凝管理:合并房颤或机械瓣膜置换术后需抗凝治疗。前沿护理采用个体化抗凝方案,通过便携式INR检测仪实现家庭监测,并结合数字化平台远程调整药量(如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将出血或血栓风险降至最低。

心衰药物优化:包括β受体阻滞剂、ACEI/ARB、SGLT2抑制剂等。护理人员需教育患者识别低血压、高血钾等副作用,并依据血流动力学数据动态调整方案。

2.症状智能监测与预警

数字化远程监护: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连续监测心率、血氧、活动耐量;患者每日记录体重、症状变化(如采用NYHA心功能分级自评),数据自动上传至医院平台。

液体管理:限制钠盐(<2g/天)是硬性要求。高水平护理需结合个体化营养计划,利用低钠食谱APP及电子秤强化患者依从性,同时教育识别水肿、尿量减少等液体潴留体征。

3.介入与术后的创新护理

微创手术的围术期管理:经导管瓣膜置换(TAVR)或修复术已成为高危患者的首选。护理重点包括术前预康复(营养支持、呼吸训练)、术中配合,以及术后早期下床活动(ERAS理念)、穿刺点护理与心理适应。

抗凝闭环管理:机械瓣膜患者需终身抗凝。除INR监测外,新型护理模式引入“抗凝护照”数字工具,整合用药记录、检验结果及饮食建议(如维生素K摄入稳定),并通过药师护士患者三方协作提升安全性。

4.康复一体化与心理赋能

心脏康复计划:基于运动心肺测试(CPET)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如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结合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改善肺功能。远程康复通过视频指导实现居家运动监测。

心理社会支持:焦虑、抑郁是RHD患者的“隐形负担”。认知行为疗法(CBT)、正念减压(MBSR)等心理干预被纳入常规护理。

5.感染预防与终身管理

口腔卫生:链球菌感染与口腔疾病相关,日常使用抗菌漱口水、定期洁牙可降低风险。

疫苗接种:每年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及COVID19疫苗必不可少,护理人员需提供接种计划提醒。

未来展望:护理的预防性转向

前沿护理正从“治已病”向“治未病”延伸:

早期筛查:在风湿热高发地区(如低收入国家),护士主导的社区筛查项目利用便携超声设备早期识别瓣膜病变。

基因与免疫研究:探索遗传标志物与风湿热易感性的关联,未来或可实现精准预防。

结语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病变的护理,是一场需要患者、家庭及医疗团队共同参与的马拉松。通过前沿护理手段,我们不仅能守护好每一扇“心门”,更能让患者重获有质量、有尊严的人生。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