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由于好奇心旺盛、认知能力有限,误吞异物的情况时有发生。据统计,儿童消化道异物发生率占急诊病例的1%-3%,且以6岁以下儿童最为多见。一旦发生误吞异物,若家长处理不当,可能会延误救治时机,引发严重后果。掌握科学的急救手段,对于保障儿童生命健康至关重要。
一、儿童误吞异物的常见类型及危险程度
无毒异物:这类异物通常不会立即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可能会随消化道蠕动,最终经粪便排出体外。但如果异物较大,可能会卡在食管狭窄处,引起吞咽困难、呕吐等症状。
尖锐异物:如鱼刺、牙签、针等,尖锐异物容易刺破食管、胃壁或肠道,导致出血、穿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一旦刺破重要血管,还可能危及生命。
腐蚀性异物:纽扣电池是常见的腐蚀性异物。当纽扣电池卡在食管内,电池外壳被消化液腐蚀后,会释放出碱性物质和重金属,在2小时内就可造成食管全层损伤,引发食管溃疡、狭窄,甚至导致食管气管瘘等严重后果。
磁性异物:多个磁性异物同时误吞或与金属异物一同吞下时,在胃肠道内会相互吸引,导致肠管相互嵌顿、压迫,引起肠坏死、穿孔。
二、判断儿童误吞异物的症状表现
食管异物:孩子会出现吞咽困难、流口水、拒绝进食、吞咽疼痛,较大儿童可能会指出颈部或胸部疼痛不适。如果异物卡在食管上段,还可能伴有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这是因为异物压迫气管所致。
胃内或肠道异物:多数情况下,孩子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出现腹痛、呕吐、腹胀等表现。若异物导致肠道梗阻,孩子会出现腹痛加剧、停止排气排便;若发生肠道穿孔,则会出现剧烈腹痛、腹部压痛、反跳痛等腹膜炎症状。
气道异物:这是最为紧急和危险的情况。孩子会突然出现剧烈呛咳、面色青紫、呼吸困难、不能发声等表现,若不及时处理,短时间内就可能因窒息而死亡。
三、不同场景下的急救手段
(一)气道异物急救
1岁以下婴儿:将婴儿面朝下,骑跨在手臂上,手臂贴着婴儿前胸,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别卡在婴儿下颌骨位置,用另一只手的掌根在婴儿背部两肩胛骨中间拍打5次。然后将婴儿翻转成面朝上,在两乳头连线中点,用两根手指快速按压5次,重复上述动作,直到异物排出或婴儿恢复呼吸。
1岁以上儿童:施救者站在孩子身后,双脚前后分开,前脚距离孩子一脚宽,后脚脚跟踮起,膝盖微弯。让孩子坐在自己弓起的大腿上,保持孩子身体前倾、头略低、嘴张开。施救者用双臂环绕孩子腹部,一手握拳,拇指顶住孩子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剑突下方,另一手抓住握拳手,快速、有力地向内、向上冲击孩子上腹部,每秒约1次,重复动作,直至异物排出。
(二)食管或胃肠道异物急救
1.不要催吐:催吐可能会使尖锐异物划伤食管或气道,增加风险。除非是在医生明确指导下,否则切勿自行给孩子催吐。
2.观察孩子症状:仔细观察孩子有无不适症状,记录异物误吞的时间、异物的大致情况。
3.及时就医:尽快带孩子前往医院,途中尽量让孩子保持安静,避免剧烈活动,防止异物移位造成更严重的损伤。就医时,要向医生详细描述孩子误吞异物的经过和症状。
4.等待检查和处理:医生会通过X线、CT等检查明确异物位置、大小及形状。若异物较小且光滑,医生多建议先观察,可让孩子多吃韭菜、芹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以促进肠道蠕动助异物排出,期间家长需密切留意排便,检查异物是否排出。若异物较大、尖锐,或孩子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则可能需借助胃镜、肠镜或手术取出异物。
四、急救后的注意事项
遵医嘱观察和护理:无论是通过自然排出还是医疗手段取出异物,家长都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后续观察和护理。如果是自然排出,要继续观察孩子的排便情况,确认异物完全排出。若异物取出后,孩子可能会有食管或胃肠道黏膜损伤,需要注意饮食调整,初期以流食、半流食为主,避免食用刺激性、坚硬的食物,防止损伤部位再次受到刺激。
关注孩子身体恢复情况:密切留意孩子有无发热、腹痛、呕吐、便血等异常症状。若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提示存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应立即带孩子复诊。
做好心理安抚:经历误吞异物和急救过程后,孩子可能会产生恐惧、紧张等情绪。家长要多陪伴孩子,给予心理安慰,帮助孩子缓解不良情绪,让孩子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
五、预防儿童误吞异物的措施
加强看护:在孩子活动时,家长要做到寸步不离,尤其是孩子在玩耍小物件时,更要密切关注,防止孩子将异物放入口中。避免让孩子接触到细小、易吞食的物品,如纽扣、硬币、小珠子等。
教育引导:随着孩子年龄增长,通过讲故事、看绘本等方式,教导孩子不要将非食物物品放入口中,让孩子了解误吞异物的危险性。
物品收纳:将家中的小物件、药品、尖锐物品等收纳在孩子无法触及的地方,定期检查孩子的玩具,确保没有零件松动、脱落。
规范喂食:给孩子喂食时,要避免在孩子哭闹、嬉笑、跑动时喂食,将食物切成合适的大小,避免给幼儿喂食坚果、果冻、整粒葡萄等容易引起窒息的食物。
儿童误吞异物是一件需要家长高度重视的事情。掌握正确的急救手段、做好预防措施,才能在意外发生时,最大程度地保障孩子的生命健康,让孩子远离误吞异物带来的伤害,健康快乐地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