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最近总觉得胸口发闷,爬两层楼就气短,会不会是心肌缺血?做个超声能查出来吗?”在医院心内科门诊,类似的疑问常被患者提及。心肌缺血,简单说就是心脏肌肉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就像庄稼缺水会枯萎一样,心肌长期缺血会导致功能受损,甚至引发心梗、心衰。而超声检查作为常见的无创影像学手段,到底能不能“看见”心肌缺血?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况科学看待。
经胸超声心动图是临床最常用的检查方式,它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维度提示心肌缺血的可能性。一是心肌运动状态。正常情况下,心脏收缩时各壁心肌会同步、有力地向心运动;当某区域心肌缺血时,会出现运动减弱、僵硬甚至反向运动的“不协调”表现,比如左室前壁缺血可能导致该部位收缩时“不动”或“往后缩”,这种运动异常是缺血的重要线索。二是心肌厚度与回声。长期慢性缺血可能导致心肌变薄、回声增强,提示心肌细胞出现纤维化改变;而急性缺血早期,心肌厚度可能暂时正常,但运动功能已出现异常。三是心功能指标。缺血会影响心脏的泵血能力,超声可通过测量射血分数(EF值)、E/A比值等指标,评估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是否受损,间接反映心肌缺血对整体心脏功能的影响。
不过,经胸超声心动图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不能单独作为确诊心肌缺血的依据。一方面,在心肌缺血早期,尤其是缺血程度较轻或持续时间较短时,心肌结构和运动可能尚未发生明显改变,容易漏诊。另一方面,心肌运动异常并非缺血的“专属信号”,心肌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疾病也可能导致类似表现,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鉴别。
为了弥补经胸超声心动图的不足,临床会采用负荷超声心动图提高诊断效能。这种检查通过运动(如跑步机、踏车)或药物(如多巴酚丁胺)让心脏“加负荷”,模拟生理状态下的心肌耗氧增加。如果存在冠状动脉狭窄,负荷后缺血区域的心肌运动异常会更加明显,超声就能更清晰地捕捉到这些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超声检查并非诊断心肌缺血的“金标准”,它更多起到“筛查”和“评估”的作用。确诊心肌缺血的核心检查是冠状动脉造影,通过向血管内注射造影剂,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部位和程度,被誉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那么,哪些人需要通过超声排查心肌缺血呢?如果出现胸痛、胸闷、气短、活动后乏力等症状,尤其是中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人群(冠心病高危人群),建议先做经胸超声心动图;如果经胸超声心动图正常,但症状反复,可进一步做负荷超声心动图;对于已经确诊冠心病的患者,定期超声检查还能监测心肌功能是否受损,评估治疗效果(比如放支架后心肌供血是否恢复)。
总之,心肌缺血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超声能通过“观察心肌功能”、“评估血液灌注”等方式,间接“捕捉”到它的痕迹。如果出现疑似症状,别忽视超声检查的作用,及时就医、科学排查,才能尽早发现问题、避免风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