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家庭聚餐后,全家接连出现上吐下泻;点了份外卖凉菜,吃完就腹痛难忍……这些看似偶然的“吃坏肚子”,很可能是“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在作祟。作为全球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类型,它每年影响着数百万人的健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种疾病的神秘面纱,掌握相关知识,为自己和家人的饮食健康筑牢防线。
什么是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是指因摄入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发的疾病。这些致病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动物肠道和人类生活环境中,一旦污染食物,就可能在适宜条件下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危害人体健康。常见的致病细菌包括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它们各自“擅长”感染不同类型的食物,引发不同症状。
常见致病菌与“危险食物清单”
沙门氏菌:堪称“食物中毒界的头号选手”,最爱“藏身”于生肉、蛋类、未消毒的乳制品中。由于沙门氏菌不分解蛋白质,食物被其污染后表面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变化,让人毫无防备。未完全熟透的肉饼、生鸡蛋制作的甜品、自制的发酵乳制品,都可能暗藏风险。感染后,通常在6~72小时内发病,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全身性菌血症。
副溶血性弧菌:是海鲜爱好者的“头号敌人”,凭借其超强的嗜盐特性,在贝类、虾蟹、鱼类等海产品中存活。如果食用了未彻底煮熟的海鲜,或是用盛放过生海鲜的容器直接装熟食,就相当于给副溶血性弧菌打开了入侵人体的“绿色通道”。短短2~40小时内,恶心、呕吐、剧烈腹痛及水样便等症状就可能找上门,严重者可能进展为败血症,危及生命。
金黄色葡萄球菌:堪称“生存高手”,在空气、水、灰尘以及人的皮肤、鼻腔、指甲缝中都能找到它的踪迹。当它污染了含蛋白质或淀粉丰富的食物,如剩饭、糕点、乳制品后,即便加热也难以完全破坏其产生的毒素。进食污染食物后1~6小时,就可能出现剧烈呕吐、腹泻等急性肠胃炎症状。
发病有何症状?
感染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后,症状通常在进食污染食物后数小时到数天内出现。最常见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不同细菌引发的症状各有特点:沙门氏菌感染常伴随高热;副溶血性弧菌感染腹痛症状尤为剧烈;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则以呕吐最为突出。如果出现上述症状,且发病前有明确的不洁饮食史,应高度怀疑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及时就医进行粪便培养等检查,明确病因。
科学预防,把好“入口关”
保持清洁:勤洗手,尤其是在处理食物前后、上厕所后;定期清洁厨房台面、刀具、砧板等厨具;生肉、海鲜处理完毕后,要用热水和洗洁精彻底清洗容器和台面,避免交叉污染。
生熟分开:生肉、海鲜与即食食物要分开存放,使用不同的砧板和刀具处理;避免用装过生肉的盘子直接盛放熟食。
彻底煮熟:肉类、蛋类、海鲜等食物一定要彻底煮熟煮透,剩菜剩饭再次食用前要充分加热,确保食物内部温度达到70℃。
安全存放:食物应及时冷藏或冷冻,冰箱冷藏室温度应保持在4℃以下,冷冻室温度保持在-18℃以下;冷藏的食物不宜存放过久,尽量在2~3天内吃完;避免反复解冻、冷冻食物。
选择安全食材:购买食品时,选择正规渠道,注意查看保质期和储存条件;避免购买变质、包装破损的食物;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食物,尤其是生蚝、刺身等生食。
不幸中招怎么办?
如果怀疑自己感染了细菌性食源性疾病,首先要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可以饮用淡盐水、口服补液盐或米汤。症状较轻者,可适当休息,调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米粥、面条。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腹泻持续超过3天、频繁呕吐无法进食、发热超过38.5℃、大便带血或黏液、严重脱水症状(如口干、少尿、皮肤弹性差)。医生会根据病情进行对症治疗,如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必要时使用抗生素治疗。
预防细菌性食源性疾病,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从购买食材到烹饪上桌,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记住,健康的“防线”就藏在每一次洗手、每一次生熟分开、每一次彻底加热的细节中。让我们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远离食源性疾病的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