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手术治疗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而手术治疗的重要前提就是麻醉。麻醉能够通过药物麻或其他方法,可逆性地抑制或阻断神经系统传导功能,使整个身体或身体的局部暂时失去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从而达到无痛、意识消失或肌肉松弛等目的,以便安全进行医疗操作或治疗。麻醉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麻醉医生的“深厚功力”,而“重量级”患者,即超重患者的麻醉难度更大、对麻醉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考验。今天我们就麻醉医生如何为"重量级"即肥胖患者手术麻醉保驾护航做一下科普:
1.肥胖为什么让麻醉风险更高、难度更大?
1.1生理改变:脂肪堆积限制胸廓扩张,肺功能下降,易出现缺氧;心血管负荷增加,血压波动大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机率更高。
1.2合并症多: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打鼾、憋醒)等,增加麻醉风险。
1.3操作难题:脂肪层厚解剖定位难度高,导致麻醉穿刺操作困难。气道解剖结构改变,表现为脖子粗短、舌头肥大,导致气管插管难度增加。严重时可能发生气道阻塞。
2.麻醉医生的“护航”策略
2.1术前:精准评估与预案制定
精准计算BMI、评估腰围,筛查合并症(如睡眠呼吸暂停需提前使用呼吸机)。以超重合并高血压患者为例,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物,麻醉医生需要根据降压药物的种类和服药剂量来评估该降压药对麻醉的影响,尽量降低麻醉过程中的血压波动,保证患者的安全。开展气道评估,用可视喉镜、纤维支气管镜等工具模拟插管,制定“困难气道”紧急预案。并精确计算麻醉药物的剂量。因患者体重超标会导致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受到明显影响,麻醉药物剂量不足无法达到最佳麻醉效果,而麻醉药物剂量过大则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应该根据“去脂体重”计算麻醉药剂量(避免过量),糖尿病患者还需控制血糖。
2.2.术中:精细操作与实时监测
首先,对气道进行管理。采用视频喉镜辅助插管,必要时清醒插管;使用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防止肺不张。其次还要保证循环稳定,必要时通过有创血流动力学动态监测,精准监测及时调控,保障循环稳定、生命体征平稳。如果在手术过程中患者血压突然升高,麻醉医生需要立刻调整麻醉药物的给药剂量,并给予患者降压药物来控制血压,避免血压对心脏或脑血管造成损伤。除常规的生命体征监测以外,麻醉医生还需要对患者的麻醉深度进行监测。不同的手术阶段所需要的麻醉深度不同。如麻醉深度过浅可能会使患者清醒,知晓手术情况,易诱发心理创伤。而麻醉深度过深可能对患者的循环功能造成影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术中应用弹力袜、间歇充气泵,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避免发生血栓。
3.预防并发症与加速康复
3.1呼吸管理:延迟拔管至患者完全清醒,术后半卧位、特殊手术患者必要时早期使用呼吸机辅助(尤其睡眠呼吸暂停者)。
3.2多模式镇痛:联合局部麻醉、神经阻滞、静脉泵注药物镇痛,非甾体药物的使用等多模式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避免发生呼吸抑制。
3.3早期活动:患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术后6小时内床上活动下肢,并在24小时内下床活动,能够促进器官、肢体、组织血液循环功能尽早恢复,并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4.患者如何配合?
4.1术前:应该如实告知打鼾史、用药史,按医嘱调整降压药或胰岛素。
4.2术后:鼓励患者克服疼痛做深呼吸和咳嗽,避免长期卧床;长期控制体重,降低未来手术风险。
总结
麻醉医生在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下,通过术前精准评估、充分准备、术中严密监测精细调控、术后积极镇痛、加强手术麻醉患者围术期管理,为“重量级”患者开通“安全保障航道,顺利护航”。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