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们的身体里,骨骼不仅支撑着身体的框架,还承担着保护重要器官、协助运动等关键职责。然而,一种悄然来袭的疾病——骨质疏松,正威胁着众多人的骨骼健康。骨外科专家在此为大家提供一份全面的骨质疏松防治攻略,助力大家守护骨骼健康。
认识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进而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它就像一个“沉默的杀手”,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出现疼痛、身高变矮、驼背等表现时,骨量可能已经丢失严重,骨折风险大大增加。
骨质疏松的成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衰退,成骨细胞活性降低,破骨细胞的作用相对增强,导致骨量逐渐减少,骨质疏松的风险也随之上升。
激素水平变化: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水平骤降,骨质流失速度加快;而男性随着年龄增长,雄激素水平下降,同样会影响骨代谢,增加患骨质疏松的风险。
营养不均衡:长期缺乏钙、维生素D、蛋白质等营养素,骨骼就得不到足够的“原材料”来维持正常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容易引发骨质疏松。
缺乏运动:运动量不足会使骨骼所承受的应力刺激减少,影响骨形成和骨强度,让骨骼变得脆弱。
疾病与药物影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慢性肾病等疾病,以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等,都可能干扰骨代谢,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病几率。
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骨质疏松的患者,个体患病的几率相对较高。
骨质疏松的危害
骨折风险增加:骨质疏松患者的骨骼变得脆弱,轻微的碰撞甚至日常活动,如咳嗽、弯腰等,都可能导致骨折,尤其是脊柱、腕关节和髋部等部位。
身体变形:脊柱是骨质疏松常见的受累部位,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能导致身高变矮、驼背等身体变形,影响患者的外观和自信心。
影响心肺功能:严重的脊柱侧弯、胸廓畸形会压迫心肺,影响心肺功能,导致呼吸困难、心慌等症状,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骨质疏松的防治攻略
1.合理饮食
补充钙元素: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日常饮食中应多食用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海产品、绿叶蔬菜等。牛奶是优质的钙源,每天饮用300-500毫升牛奶,可满足人体部分钙需求。
摄入维生素D: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可通过食用鱼肝油、蛋黄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以及适当晒太阳来补充维生素D。建议每天晒20-30分钟太阳,注意避免阳光强烈时晒伤皮肤。
均衡饮食:保证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素的均衡摄取,减少高盐、高磷食物的摄入。高盐饮食会增加钙的流失,而过多的磷会影响钙的吸收。
2.适度运动
规律运动对预防骨质疏松至关重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负重运动,可以刺激骨骼生长,增加骨密度。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运动不仅能强化骨骼,还能增强肌肉力量,提升身体平衡力,减少跌倒风险。
3.改变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加速骨质流失,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有助于维护骨骼健康。
避免不良饮品:减少咖啡、碳酸饮料的饮用,这些饮品中的成分可能影响钙的吸收。
4.定期检查
中老年人和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以便早期发现骨质疏松。骨密度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能准确评估骨骼健康状况。建议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具体频率请遵医嘱,以便及时了解自己的骨骼情况。
5.药物治疗
对于确诊且骨折风险高的患者,应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常见的药物有双膦酸盐类、雌激素类、降钙素类等。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骨质吸收或促进骨形成等方式,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药物治疗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按照医嘱用药,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