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健康体检报告中,血脂指标是一项重要的检测内容,但很多人即便发现血脂异常,也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血脂异常如同潜伏在人体内的 “沉默杀手”,在悄无声息中损害血管健康,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了解血脂异常的危害、成因,并掌握科学降脂方法,是守护心血管健康的关键。
一、血脂异常:隐匿的健康威胁
血脂主要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类脂等,它们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构成细胞膜、合成激素等。但当血液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俗称 “坏胆固醇”)水平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俗称 “好胆固醇”)水平降低时,就形成了血脂异常。
由于血脂异常初期大多没有明显症状,所以极易被忽视。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过多的 “坏胆固醇” 会逐渐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就像血管中的 “不定时炸弹”,会使血管变窄、变硬,阻碍血液流动。一旦斑块破裂,还可能引发血栓,导致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数据显示,约 70% 的心肌梗死和 50% 的脑卒中与血脂异常密切相关,因此,血脂异常也被称为心脑血管疾病的 “隐形推手”。
二、血脂异常的幕后推手
(一)不良生活方式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血脂异常的主要诱因之一。长期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奶油制品等,会使体内血脂水平升高。同时,运动量不足也是重要因素。现代人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导致身体代谢减缓,脂肪无法及时消耗,进而堆积在体内,影响血脂代谢。此外,吸烟、过量饮酒同样会干扰血脂代谢,增加血脂异常风险。吸烟会破坏血管内皮细胞,使 “坏胆固醇” 更容易沉积;酒精则会刺激肝脏,导致甘油三酯合成增加。
(二)遗传与疾病因素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遗传性疾病,会使患者天生存在血脂代谢缺陷,更容易出现血脂异常。同时,一些其他疾病也会引发血脂异常,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抵抗,会导致体内脂肪代谢紊乱,引起甘油三酯升高;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影响脂质代谢,造成胆固醇水平上升。
(三)年龄与性别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代谢功能逐渐下降,血脂调节能力减弱,更容易出现血脂异常。在性别方面,绝经后的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对血脂的调节作用减弱,血脂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三、科学降脂全攻略
(一)饮食调控是基础
遵循 “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 的饮食原则,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膳食纤维能够吸附肠道内的胆固醇,减少其吸收。选择优质蛋白质来源,如鱼类(特别是富含 ω-3 脂肪酸的深海鱼,如三文鱼、鳕鱼等)、豆类、鸡胸肉等,ω-3 脂肪酸有助于降低甘油三酯水平。(二)运动锻炼是关键
规律的运动能够促进脂肪代谢,提高 “好胆固醇” 水平。建议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也可搭配 2 - 3 次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基础代谢率,使身体在休息时也能消耗更多热量。例如,每天坚持快走 30 分钟以上,长期坚持有助于降低血脂水平。
(二)药物治疗是保障
对于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或血脂异常严重、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高的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常见的降脂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主要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贝特类药物(主要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必须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能擅自停药或增减剂量,同时要定期复查血脂、肝功能等指标,监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三)定期监测不可少
无论是否存在血脂异常,都应定期进行血脂检测。对于健康成年人,建议每 1 - 2 年检测一次血脂;对于高危人群,如肥胖者、吸烟者、有家族病史者等,应每 3 - 6 个月检测一次。通过定期监测,能够及时发现血脂异常,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将血脂控制在理想水平。
血脂异常虽 “沉默”,但并非不可战胜。掌握科学的降脂方法,从生活点滴做起,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就能有效控制血脂水平,远离心脑血管疾病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