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脑梗死俗称“脑梗”,是因脑部血管突然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的严重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显著特点。溶栓治疗是目前急性脑梗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而发病后的“黄金4.5小时”是急救关键期,此时及时送医评估并进行规范治疗,能最大程度挽救脑组织,为患者后续康复争取更多重要的宝贵可能性。
认识急性脑梗与溶栓治疗
(一)急性脑梗:突如其来的“大脑危机”。当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被血栓或栓子阻塞,脑组织会因缺血缺氧坏死。脑梗发生后,每分钟都有大量脑细胞不可逆死亡。患者常出现一侧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清、口角歪斜、视力模糊、头晕、头痛等症状,严重时可昏迷甚至危及生命。及时识别这些信号并在黄金时间内送医至关重要,每一秒的延误都可能加剧神经功能损伤,影响预后效果。
(二)溶栓治疗:溶解血栓,恢复血流。溶栓治疗是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使血栓中的纤维蛋白溶解,从而使被阻塞的血管再通,恢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挽救尚未坏死的脑细胞,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等。其中纤溶酶原激活剂包括rt-PA(阿替普酶)、瑞替普酶及替奈普酶等,这些纤溶酶原激活剂的使用都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一般为发病后的4.5小时内。
黄金4.5小时:与时间赛跑的急救关键
(一)为何是4.5小时?脑梗发生后,脑组织缺血核心区会快速坏死,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中,脑细胞虽功能受损却未完全死亡。若能在发病4.5小时内及时溶栓,恢复脑部血流,就有机会挽救这部分半暗带细胞,最大程度减轻脑组织损伤,改善患者预后。一旦超过这个黄金时间窗,溶栓治疗的出血风险会显著上升,而对神经功能的挽救效果则大幅减少。因此,把握4.5小时内的救治时机,对急性脑梗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二)快速识别脑梗症状是第一步要抓住黄金4.5小时,快速识别脑梗症状是关键。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脑梗症状,可以用“FAST”原则来快速识别。1.Face(面部):让患者微笑,观察一侧面部是否下垂,嘴角是否歪斜。2.Arms(手臂):让患者平举双臂,观察一侧手臂是否无力下垂。3.Speech(言语):让患者说一句简单的句子,观察是否言语不清、表达困难。4.Time(时间):如果发现上述任何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记录发病时间,并尽快送医。
(三)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选择合适的医院。在识别脑梗症状后,应立即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简要说明患者的情况和症状。同时,要选择具备溶栓治疗能力的医院,最好是就近的综合性医院或卒中中心。在送医过程中,尽量保持患者平卧,避免晃动头部,如有呕吐,应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
溶栓治疗前的准备与评估
(一)必要的检查。到达医院后,医生会立即为患者进行一系列检查,以评估病情和确定是否适合溶栓治疗。这些检查包括头颅CT或MRI、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电解质以及心电图等。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的严格评估。并非所有急性脑梗患者都适合溶栓治疗,医生会严格评估适应证与禁忌证。适应证主要为:年龄大于18岁;发病4.5小时内;脑CT排除颅内出血及早期大面积梗死;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禁忌证包括:近期有严重头部外伤、卒中史或颅内手术;既往有颅内出血史或活动性出血;血压异常或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或家属不配合等。
溶栓治疗的过程与监测
(一)溶栓治疗的过程。如果评估后患者适合溶栓治疗,医生会尽快为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溶栓药物。整个溶栓治疗过程通常在1小时内完成,药物会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缓慢输入患者体内。
(二)治疗过程中的监测。在溶栓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以及神经功能的变化。同时,还会定期进行血液检查,如凝血功能、血常规等,以评估溶栓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处理。溶栓治疗虽然有效,但也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出血、过敏反应等。其中,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等。因此,在溶栓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医护人员会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的迹象,一旦发现出血并发症,会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溶栓治疗后的康复
脑梗康复需注重功能恢复:尽早开展肢体被动与主动运动,促进肌力逐步恢复;针对语言功能,通过发音练习、口语表达等系统训练改善沟通能力;认知康复可进行记忆力、注意力等针对性强化训练,多维度帮助患者提升生活质量。各项康复训练应在专业指导下科学且循序渐进地开展。
急性脑梗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溶栓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抓住发病后的黄金4.5小时进行急救,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快速识别脑梗症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选择合适的医院、配合医生进行溶栓治疗前的准备与评估、密切监测治疗过程、做好溶栓治疗后的护理与康复,是急性脑梗急救的关键环节。呼吁广大公众提高健康意识,关注脑梗的预防与急救。同时,也呼吁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不断提高急性脑梗的救治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