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乳是对于婴儿来说最为理想的营养库,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所有具备母乳喂养条件的婴儿接受纯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母乳喂养到2岁或2岁以上。然而在具体生活中,母乳喂养的过程存在或多或少的特殊问题,下文将围绕母乳喂养的优点以及喂养技巧进行讲解分析。
母乳喂养的多维度健康优势
母乳喂养的优势主要可体现在婴儿、母亲以及家庭三个方面,首先对于婴儿来说,母乳是最为理想的营养黄金配比食物,其中含有乳糖以及相对更易吸收的铁元素,还包含各类维生素与抗体,几乎完美匹配婴儿的消化功能,不仅能够减轻胃肠道负担,还能减轻肾脏负担;产后1-3天内的初乳是婴儿的第一剂疫苗,其中富含大量免疫球蛋白、益生菌,能够辅助降低婴儿过敏以及呼吸道、肠道感染风险;母乳中富含DHA、ARA等不饱和脂肪酸,这些成分是大脑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和连接,显著提升婴儿的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可促进大脑发育;母乳喂养可以增强学习能力、降低神经发育障碍风险。母乳喂养还可增加母子间的感情。
对于母亲来说,产后通过婴儿的吮吸刺激乳头,能够辅助促进催产素的分泌,进而促进子宫收缩,帮助降低产后出血的风险,也能够加速体型的恢复;除此之外,相关研究显示,持续哺乳12个月以上,能够辅助降低乳腺癌、卵巢癌的发生风险;在母婴联结方面,哺乳过程能够让母婴皮肤接触,由此促进催产素的释放,也能增强母婴双方安全感,降低产后焦虑与抑郁风险。
从家庭角度进行分析,母乳喂养能够降低育儿成本,每年约节省1.5万元的奶粉花销,并且无需冲调奶粉和消毒喂养用品,也降低了家庭养育的时间成本。
从开奶到离乳有哪些生活技巧
在母乳喂养早期的开奶阶段,一定要把握“三早”原则,分别是早接触、早吮吸、早开奶——早接触是指在产后立即将新生儿趴在妈妈的肚子上进行母婴皮肤接触,持续不间断母婴皮肤接触至少90分钟,通过持续的肌肤接触触发婴儿的觅食反射;早吮吸是指在出生的30分钟以内就开始尝试哺乳,此阶段内婴儿的吮吸反射最强,能够有效激活乳腺;早开奶是指在其后的24小时内让母婴同室,并且按照个体情况喂养,每天哺乳约8-12次。
正确的哺乳姿势能够有效避免母乳喂养疼痛,并且能够提升哺乳效率,一般常见的哺乳姿势包括摇篮式、侧卧式以及橄榄球式,摇篮式适用于顺产的母亲以及足月儿,侧卧式更适用于剖宫产的产妇或在夜间哺乳时,橄榄球式的哺乳姿势主要适用于双胞胎或者乳房较大的产妇。婴儿含接乳头时应该注意让其含住大部分的乳晕,上方露出的乳晕应比下方多,并且正确的吮吸状态应该是面颊鼓起、有明显吞咽声。
母乳喂养一定要注意按需喂养,了解婴儿的饥饿信号,例如咂嘴、吃手、伸舌等,这些早期信号出现后如果仍然没有有效哺乳,将会出现哭闹行为,如果已经开始哭闹,需要注意先行安抚,等待哭闹停止后再喂哺,以免发生呛奶风险。正常情况下,如果婴儿吃饱了,那么每天小便应不少于6次,注意小便颜色呈现淡黄色,大便次数应不少于3次,大便性状为金黄色糊状,并且体重每周大约增长150g。
母乳喂养有哪些常见误区
在母乳喂养的过程中,其实还有很多大众认知误区,例如关于奶水不足的处理就有许多错误的做法,其实奶量的多少与乳房的大小并无直接关系,要想促进泌乳,可以通过增加吮吸频次,例如每天哺乳超过8次,或者在夜间泌乳素高峰时间段哺乳等方式进行尝试,无需过度焦虑,在饮食方面,过量油腻的食物摄入不仅不能促进泌乳,反而可能导致堵奶,可以从补充蛋白质、钙等方面进行调整,例如多吃牛奶、豆制品、鸡蛋以及瘦肉,每日摄取热量可以比孕前多300-500卡路里。
结束语
由上可见,在母乳喂养中,大家应该对其具有正确的认知,了解其多方面的优势,并采取正确的哺乳技巧进行喂养,如果在哺乳过程中出现堵奶、疼痛等症状,需要及时求助专业医疗帮助,避免采取偏方或其他错误的方法,以免加重症状,在家庭方面,其他家人尤其是宝宝父亲也可以参与哺乳的辅助工作,通过在哺乳后拍嗝、安抚哭闹等方式来帮助母亲,维护产妇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