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晓扬  单位: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18
447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胸口一阵闷痛、压迫感或轻微不适,常常被人误以为是胃病、疲劳,甚至是“上火”,而忽略了它可能正是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冠心病,作为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头号杀手”,往往不是突然到来,而是悄无声息地潜伏在我们的日常之中。如何识别它的早期信号,是每一位成年人都应了解的健康常识。

冠心病是什么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供应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因动脉粥样硬化而变窄或阻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统计,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已超3.3亿,其中冠心病约占1100万。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这一数字仍在攀升。

冠心病主要分为三种临床类型: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其中,稳定型心绞痛可长时间存在,而不稳定型则提示心肌梗死的高风险,需紧急处理。

胸痛——最典型却常被忽视的信号

胸痛是冠心病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临床表现。典型的心绞痛表现为:胸前压迫感、烧灼感、沉重感,常位于胸骨后,可放射至左臂、肩膀、下颌或背部。一般持续2至10分钟,常在活动、情绪激动或寒冷环境中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

然而,许多患者并未出现如此“教科书式”的症状。《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冠心病指南》及《中国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管理指南(2018)》指出,老年人、女性、糖尿病患者往往表现为“非典型”胸痛,或仅有呼吸困难、乏力、胃部不适等,极易误诊或延误。

常见的“非心源性”胸痛包括:

胃食管反流:饭后加重,伴有烧心;

肋软骨炎或肌肉疼痛:局部压痛明显,与呼吸或体位改变有关;

焦虑相关胸痛:多为针刺样或持续时间长,与情绪高度相关。

但即使胸痛表现不典型,只要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就应高度怀疑并及时就诊。

那些你容易忽略的“隐匿信号”

除了胸痛,冠心病的早期还可能通过以下“模糊”信号表现出来:

1.活动后气短或呼吸困难:本来可以轻松上楼梯,却突然感到气喘吁吁,提示心功能可能减退。

2.乏力、虚弱、心悸:尤其在没有明显劳累的情况下出现,应引起注意。

3.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常被误以为是胃病,尤其在糖尿病人群中常见。

4.出汗、眩晕或晕厥:突发冷汗、脸色苍白,可能是心肌缺血的表现。

《美国心脏协会(AHA)》特别指出,心肌梗死在女性中的表现更易“沉默”,如疲劳、背痛、失眠等,因此在女性患者中更需重视细微变化。

出现症状怎么办?

当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胸痛伴随呼吸困难、出汗或持续不缓解,应立即就医,不要自行等待“观察变化”。冠心病的诊断依赖一系列检查:

心电图(ECG):初步筛查心肌缺血或梗死的线索;

心肌标志物检测:如肌钙蛋白(cTn)升高提示心肌损伤;

超声心动图:了解心脏结构及收缩功能;

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间歇性缺血;

冠脉CTA或冠状动脉造影:金标准检查,明确血管狭窄部位和程度。

冠心病并非“老年病”的专属,年轻人若有吸烟、肥胖、家族史、高血压等危险因素,也应定期体检,预防为先。

防患未然,从生活方式开始

冠心病是慢性病,但它可以“防得住”。《中国心血管健康指南》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三大元凶”,要早筛查、早干预;

健康饮食:减少油脂摄入,少糖低盐,增加全谷物、蔬果、深海鱼类的摄入;

戒烟限酒:吸烟使冠脉硬化风险大大上升,饮酒应适量;

坚持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

管理情绪与压力:焦虑、抑郁会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建议保持规律作息与良好心态。

定期体检同样关键,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或家族中有心血管病史者,应每年检测血压、血糖、血脂。

结语

冠心病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日积月累、逐步演变的结果。胸痛,虽常见,却不能等闲视之。真正懂得倾听身体信号、重视预警症状,才是保护心脏健康的关键。对于自己和家人,一份关注,就可能多一份健康与安全。别让“没关系”的轻视,演变为“来不及”的遗憾。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