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耳鼻喉疾病中,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如同健康路上的“隐形炸弹”,悄无声息却威力巨大。它最令人揪心的,便是那稍纵即逝的“黄金72小时”治疗期,一旦错过,听力恢复难度将大幅增加。本文将为您解析这一疾病的紧急应对策略,助您守护听力健康。
黄金72小时:与时间赛跑的听力保卫战
突发性耳聋的“突发性”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症状出现毫无预兆,患者可能在晨起、接电话或戴耳机时突然发现单侧耳朵“被捂住”;二是内耳损伤进展迅速,负责将声波转化为电信号的毛细胞可能在数小时内发生不可逆死亡。
为什么72小时是关键?
内耳微循环障碍是突聋的核心诱因之一。当供应毛细胞的血管发生痉挛或血栓形成时,局部组织会迅速缺血缺氧。在发病初期,这种损伤仍可逆,通过药物扩张血管、溶解血栓、消除炎症,约60%~70%的患者听力可部分或完全恢复。但超过72小时后,毛细胞开始坏死,神经纤维出现退行性改变,此时即使全力治疗,听力挽救率也会骤降至20%以下。
症状识别:抓住听力下降的“红色警报”
单侧听力骤降。90%的患者表现为单耳听力突然下降,如同“耳道被棉球堵住”。这种变化可能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达到高峰,且常伴随听音失真(如语音含糊、音调改变)。
持续性耳鸣。约70%的患者会伴随耳鸣,表现为耳内持续蜂鸣声、电流声或蝉鸣声,尤其在安静环境中更为明显。
眩晕或平衡失调。约30%的患者可能出现天旋地转的眩晕感,甚至伴随恶心呕吐,这提示病变可能累及内耳前庭系统。
耳闷胀感。部分患者会感觉耳内像塞了棉花,或像潜水时耳压失衡的不适感。
特别提醒:即使仅有轻微听力下降或耳鸣,也应立即就医。临床中不乏患者因“感觉还能听到”而拖延,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行动指南:72小时内的正确应对
第一步:立即停止刺激。发现症状后,应立即停止佩戴耳机、避免噪音环境,减少患耳用力擤鼻(可能加重内耳压力)。
第二步:2小时内完成初筛。就近选择具备听力检测能力的医疗机构,完成纯音测听检查。这项检查可快速明确听力损失程度(轻、中、重度)和类型(低频、高频或全频下降),为治疗提供依据。
第三步:24小时内启动治疗。糖皮质激素:口服或耳后注射,抑制免疫炎症反应;改善循环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前列地尔等,扩张血管、溶解微血栓;神经营养剂:甲钴胺等,促进毛细胞修复。
第四步:48小时复查调整方案。治疗24~48小时后需复查听力,若效果不佳,可能需联合高压氧治疗或调整药物剂量。
治疗关键:争分夺秒的医学干预
低频下降型(常见于年轻人)。多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治疗需限盐、使用利尿剂,并配合激素。
高频下降型(多见于老年人)。常伴随毛细胞损伤,需强化神经营养治疗。
全频下降型(预后较差)。需尽早启动激素冲击疗法,必要时联合鼓室内注射。
伴眩晕的重度聋。需绝对卧床休息,使用前庭抑制剂控制眩晕,同时警惕突发聋合并梅尼埃病的可能。
日常防护:降低复发风险的措施
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严格监测指标,避免血管病变累及内耳。
避免耳毒性因素:慎用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远离噪音环境(超过85分贝需佩戴防护耳塞)。
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导致的内耳微循环紊乱。
定期筛查: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听力检测,尤其是有耳聋家族史者。
结语:珍惜每一分贝的听力
记住:突聋不会自愈,拖延只会让治疗成本指数级上升。当您或身边人出现可疑症状时,请立即行动——因为听力一旦沉默,可能再难重启。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无声的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