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高温天气频繁出现,中暑已成为夏季常见的急症之一。据统计,每年因中暑导致的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了解中暑的预防和急救知识,不仅能保护自己,还能在关键时刻挽救他人生命。
认识中暑:当身体的“空调系统”失灵
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和高湿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急性疾病。简单来说,就是身体的“空调系统”——体温调节机制失灵了。
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出汗、呼吸、皮肤散热等方式维持体温在36-37℃之间。但在高温环境中,尤其是温度超过35℃、湿度大于60%时,这些散热机制的效率会大大降低。当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就会异常升高,导致中暑。
根据症状的轻重,中暑可分为三个等级——
先兆中暑: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通常不超过38℃);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
轻症中暑:体温升高至38℃以上;大量出汗后突然无汗;皮肤潮红、灼热,后转为苍白、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速;恶心呕吐、极度疲劳。
重症中暑:热痉挛(因大量出汗导致体内电解质失衡,引起肌肉痉挛疼痛);热衰竭(体液大量丢失,循环功能衰竭,表现为血压下降、晕厥);热射病(最严重的中暑类型,体温超过40℃,出现意识障碍、抽搐,死亡率高达50%以上)。
中暑急救:现场急救五步法
第一步:迅速脱离高温环境——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如在室内,打开空调或风扇;解开衣领、腰带,去除多余衣物。
第二步:快速降温——物理降温是关键,目标是在30分钟内将体温降至38.5℃以下;用湿毛巾擦拭全身,重点是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经过的部位;有条件时可用冰袋敷在上述部位;用风扇或扇子加强空气流通;切忌用酒精擦拭(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散热)。
第三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神志清醒者,给予淡盐水或运动饮料;少量多次,避免一次大量饮水,每次100-200毫升,间隔10-15分钟;昏迷患者禁止喂水,防止窒息。
第四步:监测生命体征——每5-10分钟测量一次体温;观察意识状态、呼吸、脉搏;记录症状变化,为医生提供信息。
第五步:及时送医——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立即拨打120;送医途中继续降温措施;保持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
预防为主:构建中暑防护网
环境管理:避免在11:00-15:00高温时段外出;室内保持通风,使用空调时温度不宜过低(26-28℃为宜);户外活动选择阴凉处,携带遮阳伞或帽子;高温作业场所应设置休息室和饮水点。
个人防护:选择浅色、宽松、透气的衣物;涂抹防晒霜,戴太阳镜;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初到高温环境,需要5-7天适应期。
科学补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每天饮水量1000-2000毫升;大量出汗后补充淡盐水或电解质饮料;避免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少量多次,每次100-200毫升。
饮食调理: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清淡饮食,避免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可适当食用绿豆汤、酸梅汤等清热解暑食品;避免过度冰冷的食物,防止胃肠不适。
常见误区与正确认识
误区一:用酒精擦拭降温效果好
正确做法:酒精挥发会带走热量,但也会导致皮肤血管收缩,反而不利于散热,应用温水擦拭。
误区二:中暑后大量饮用冰水
正确做法:大量冰水会刺激胃肠道,引起痉挛,应该少量多次饮用常温淡盐水。
误区三:只有夏天才会中暑
正确做法:高温高湿环境都可能导致中暑,如桑拿房、高温车间等,一年四季都要警惕。
中暑虽然是夏季常见病,但绝不能掉以轻心。重症中暑可能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而大多数中暑是完全可以预防的。通过了解中暑的发生机制、掌握急救方法、做好预防措施,我们完全可以安全度过炎炎夏日。记住,预防永远胜于治疗。在享受夏日阳光的同时,不要忘记保护好自己和身边的人。当遇到中暑患者时,您及时、正确的急救措施,可能就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