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肿瘤科工作中,我们常碰到患者和家属对癌痛治疗存在诸多误解,尤其对止痛药极度恐惧,认为它等同于成瘾性毒药,这严重影响癌痛控制和患者生活质量。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解读癌痛用药真相,帮助大家走出误区。
一、癌痛现状与治疗原则
癌痛是癌症患者常见且棘手的问题。约60%-80%的患者在病程中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三分之一会遭受重度疼痛的折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癌痛治疗“五项基本原则”:
1.口服给药:优先选择口服缓释制剂,如吗啡、羟考酮缓释片,既方便又安全,还能降低感染风险。
2.按时用药:每12小时固定给药,维持稳定血药浓度,避免疼痛反复。
3.按阶梯给药:根据疼痛程度选药,轻度疼痛用非甾体抗炎药,中度用弱阿片类药物,重度用强阿片类药物。
4.个体化调整:医生会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和身体对药物的耐受性等,动态调整剂量。
5.注意细节:联合用药预防副作用,比如用缓泻剂预防便秘。
二、止痛药误区及真相1.误区一:用止痛药会成瘾
很多人觉得使用止痛药会像吸毒一样成瘾。但实际上,癌痛治疗与吸毒成瘾有本质区别。规范使用止痛药时,癌症患者成瘾概率极低,不到1%。医生遵循三阶梯治疗原则精确用药,患者用药是为了缓解痛苦,并非追求“快感”,成瘾风险极小。
2.误区二:能忍就忍,不到万不得已不用药
部分患者认为忍痛是坚强的表现。然而,持续疼痛会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导致内分泌紊乱、代谢异常,还会引发心理问题,降低治疗依从性和耐受性。当疼痛评分达3分(0-10分数字评分法)时,就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及时规范用药可缓解疼痛,帮助患者配合治疗。
3.误区三:止痛药越吃越没用,最后无药可治
患者发现病情发展时止痛药效果变差、需要加量,便担心无药可用。这其实是药物耐受现象,与成瘾不同,是身体对药物敏感性降低的正常生理反应。医生可通过调整药物种类、剂型、给药途径等控制癌痛。
4.误区四:自行调整药量或停药
部分患者疼痛缓解后自行减药或停药,疼痛加剧时又擅自加药,这都存在风险。减药或停药可能导致疼痛反弹,擅自加药可能引发不良反应。止痛药使用必须严格遵医嘱,有疑问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
三、正确的用药指导与护理
1.遵循医嘱:医生会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止痛方案,患者和家属要严格按医嘱按时、按量给药,切勿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2.观察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留意患者是否出现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发现后及时告知医生或护士处理。
3.定期评估:病情发展可能使患者疼痛程度发生变化,需定期评估,以便调整止痛药种类和剂量。
四、护士的专业护理
1.疼痛评估:采用0-10分数字评分法动态评估,每日记录2次,为调整方案提供依据。
2.用药指导:向患者详细演示芬太尼贴剂等药物使用方法,强调贴药前清洁皮肤,每72小时更换贴剂部位,确保药物吸收,减少皮肤不良反应。
3.副作用管理:为预防便秘等副作用,制定“三三三原则”,即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ml,保证膳食纤维摄入量不少于30g,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4.心理支持: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建立“疼痛可控”信念,缓解焦虑和恐惧情绪。
5.科学停药:癌痛缓解或抗癌治疗有效时,患者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药。每3天减少原剂量的25%-50%,每次减量后观察72小时,无疼痛反复再继续减量。对阿片类药物不耐受患者,考虑改用其他药物治疗。护士为患者建立疼痛管理档案,定期电话随访,降低疼痛复发风险。
结语
总之,癌痛并非不可战胜,止痛药并非“毒药”。正确认识、规范使用止痛药,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受癌痛困扰者应及时与医生沟通,选择科学止痛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