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奔跑、跳跃、运动量相对较多,可能出现意外受伤等问题,其中包括骨折。骨折不仅会引起疼痛感,还会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那么,家长在面对孩子骨折时,应该如何进行护理,让孩子早日恢复呢?
一、骨折的早期处理
1.及时就医
当孩子受伤后,家长应及时对儿童的情绪进行安抚,避免儿童因疼痛、恐惧过度而出现哭闹的表现。同时,家长还应对儿童的伤情进行判断,如若受伤区域有明显的变形、肿胀、剧烈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
2.固定与制动
在送往医院前,如若怀疑孩子存在骨折,可以用家里现有的物品进行简单的固定,例如:书本、木板、硬纸板等,对受伤的部位进行轻轻地托住,然后采用布条、毛巾等对孩子的骨折部位进行固定,避免发生骨头移位等事件。但是应注意的是,固定过程中切勿过紧,避免阻碍血液循环。
3.缓解疼痛感
如若观察到孩子发生骨折的部位出现肿胀感,则需要对孩子的伤处使用冰袋、冷毛巾进行覆盖,每次敷15~20min左右为宜,从而减轻患儿的疼痛感与肿胀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冰袋切勿与皮肤直接接触,需要使用毛巾进行包裹,避免引起冻伤等问题。
二、骨折康复期间的护理
1.保持患处功能位
在儿童骨折康复阶段,家长应监督孩子保持石膏/夹板固定,确保患肢置于功能位的状态。
上肢骨折:使用三角巾/吊带悬吊,使儿童的肘关节可以保持90°屈曲的状态,避免出现下垂等表现。睡觉时需要使用枕头将患者的患肢进行垫高,并将患者的患肢放在胸前、身旁。
下肢骨折:平躺过程中应将髋关节保持伸直的状态,且膝关节微屈10°~15°,并且需要在儿童的膝下垫置软枕,踝关节应保持90°左右,可以穿戴足托防止足下垂。
避免侧卧对患肢造成压迫,双腿间应放置软枕,以避免出现内收等问题。
2.石膏/夹板护理
若孩子的骨折部位需要打石膏/夹板等,此时家长应监督孩子保持石膏/夹板的干燥。如若石膏受潮,还会影响其固定的效果,甚至还会引起皮肤问题。因此,在孩子洗澡的过程中,可以对孩子的受伤部位使用塑料袋进行包裹,避免水渗入。如若石膏内出现瘙痒等表现,切勿使用硬物进行掏挖,可以使用吹风机送风缓解。
3.观察患儿的肢体血液循环和感觉
每日应定期对患儿的肢端颜色、温度等进行观察,如若发现肢端颜色出现发白、发紫、发绀等表现,且温度明显低于对侧时,则说明患儿可能出现了血液循环障碍。如若孩子出现感觉异常、活动受限等,则可能是石膏过紧压迫神经/血管等组织所引起的,需要及时就医进行处理。
4.心理支持
骨折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疼痛感,还存在引起负面情绪的风险,例如:害怕、沮丧等。因此,家长需要对孩子的恢复情况进行密切的关注,并加强对孩子的疏导,多给予孩子安抚、鼓励等,使孩子可以感受到安全感,帮助孩子建立良好且积极的心态,并主动配合治疗,促进患儿身体的恢复。
5.饮食与营养指导
在孩子处于恢复期阶段,及时地补充营养十分关键,特别是钙元素、维生素D、蛋白质等营养素,有利于促进骨折部位的恢复。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些富含钙质的食物,例如:牛奶、奶酪以及酸奶等乳制品,同时还可以为其提供豆制品、绿叶蔬菜等。适当的晒太阳也有助于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促进钙的吸收。
6.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应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各项操作,但是应注意切勿操之过急,家长应监督孩子按时进行康复运动,例如:关节活动练习、肌肉力量训练等。在训练的过程中,如若孩子感受到不适感、疼痛感,应及时停止训练,切勿强行训练而引起二次伤害。
骨折是儿童常见的病症,当发生这种情况后,家长切勿过分紧张、焦虑,应冷静做好基础的处理,并及时就医。在生活中还应加强对儿童的护理,避免疾病反复发作,促进儿童的全面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