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走进 ICU,呼吸机的 “呼呼” 声、ECMO 设备的指示灯闪烁,常常让家属既紧张又好奇。这些看起来复杂的医疗设备,并非只是 “维持生命” 的工具,更像一群 24 小时待命的 “特殊医生”—— 当患者的呼吸、循环系统濒临衰竭时,它们能精准替代器官功能,为身体修复争取关键时间。了解这些设备的作用,能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理解 ICU 治疗,减少对未知的恐惧。
呼吸机:为 “罢工” 的肺部 “搭桥梁”
在 ICU,约 70% 的重症患者需要呼吸机支持,它的核心作用是 “替代或辅助呼吸”,让受损的肺部得到休息。当患者因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风等原因无法自主呼吸,或呼吸频率过快、过浅导致缺氧时,呼吸机就会 “上线”。
它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通过一根插入气管的导管(气管插管)或面罩,将氧气按设定的压力、频率和浓度送入肺部,帮助肺泡扩张,完成气体交换(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根据患者自主呼吸能力,呼吸机分为 “控制模式”(完全替代呼吸,适合深度昏迷患者)和 “辅助模式”(患者有自主呼吸时,呼吸机同步提供支持,帮助减轻呼吸肌负担)。
比如,新冠重症患者出现 “白肺”(肺泡被渗出液填满,无法换气)时,呼吸机通过 “高呼气末正压(PEEP)” 技术,像 “撑伞” 一样撑开塌陷的肺泡,让氧气进入血液;而术后疼痛不敢深呼吸的患者,呼吸机则能辅助通气,避免肺部塌陷引发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呼吸机只是 “桥梁”,并非 “治疗手段”,它的目标是让肺部在 “休息” 中逐渐恢复功能,待患者自主呼吸能力改善后,医生会逐步降低支持力度,最终实现 “脱机”。
ECMO:为心脏和肺部 “争取修复时间”
如果说呼吸机是 “肺部助手”,那 ECMO(体外膜肺氧合)就是 “心肺替代神器”,被称为 “ICU 最后的救命稻草”。当患者出现严重心脏骤停、重症心肌炎、大面积肺栓塞等情况,连呼吸机都无法维持生命时,ECMO 就能替代心脏和肺部的核心功能,为器官修复争取数天甚至数周的时间。
ECMO 的工作原理类似 “人工心肺机”:通过导管将患者静脉血引出体外,经过 “膜肺”(模拟肺部功能,清除二氧化碳、注入氧气)和 “血泵”(模拟心脏功能,将氧合后的血液送回体内),绕开受损的心肺,直接为全身器官供血供氧。根据支持部位不同,ECMO 分为 “V-V 模式”(仅替代肺部功能,适合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和 “V-A 模式”(同时替代心、肺功能,适合心脏骤停、心源性休克患者)。
比如,急性心梗患者在手术前突然心脏骤停,ECMO 能快速启动 “V-A 模式”,维持血压和氧供,为医生争取手术开通血管的时间;而重症肺炎患者肺部严重受损,ECMO 通过 “V-V 模式” 替代呼吸功能,让肺部在低负荷下接受抗感染治疗,直到炎症消退。不过,ECMO 并非 “万能”,它需要专业团队操作(医生、护士、体外循环师协作),且可能引发出血、感染、血栓等并发症,仅在其他治疗无效时使用。
除颤仪:为 “紊乱” 的心脏 “重启”
在 ICU,除颤仪是应对心脏骤停的 “紧急武器”,它的核心作用是通过电击纠正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让心脏恢复正常节律。约 80% 的院内心脏骤停由心室颤动引起 —— 此时心脏肌肉无序颤动,无法有效收缩泵血,而除颤仪的电击能瞬间让心肌细胞同步兴奋,重建正常心跳。
除颤仪操作看似简单,实则需要精准判断:医生需先通过心电图确认心律失常类型(只有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适合除颤),再根据患者体重、病情调整电击能量,电击前必须确保所有人远离患者,避免触电。在 ICU,除颤仪通常与心电监护仪联动,一旦监测到致命性心律失常,会立即报警,医护人员可在 1 分钟内完成除颤操作,为抢救争取时间。
这些 “特殊医生” 虽没有 “听诊器”,却用精准的技术为重症患者搭建起生命屏障。它们的存在,让曾经无法救治的重症患者有了康复的可能。但需记住,设备只是工具,背后离不开 ICU 医护团队的专业判断和细致护理 —— 医生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设备和参数,护士 24 小时监测设备运行和患者反应,共同为患者的康复努力。了解这些设备的作用,不仅是对医疗技术的认知,更是对生命守护的理解。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