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崎病”被称作儿童心脏的隐形杀手,它非常可怕,不仅在于凶险表现,更在于它对心血管系统永久性、隐匿性的损害。川崎病就像一场无声的雷暴,它的破坏力远远超过表面的症状。人们只有加强对川崎病的了解与重视,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才能使孩子的健康未来得到更好的守护!
什么是儿童川崎病
儿童川崎病是指一种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发热性疾病,这种疾病由日本医生川崎富作于1967年首次发现并描述,因此以这位医生的姓氏命名为川崎病。作为一种主要发生在婴幼儿与学龄儿童中的疾病,川崎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明确。如感染、免疫异常以及遗传因素都可能与川崎病的发作相关,这种疾病发作时会导致患儿的免疫系统被异常激活,进而导致全身中小血管发生炎症,其中尤以冠状动脉最容易受到影响,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患儿发生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心脏病变!
此外,川崎病还可能对患儿全身其他系统造成一定的伤害,如肺炎、腹痛、腹泻、肝功能异常、血尿、蛋白尿、无菌性脑膜炎、关节炎等都有可能在川崎病患儿身上出现!人们只有加强对川崎病的了解,在症状出现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才能更好地减少川崎病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川崎病的类型、如何诊断
1.完全型川崎病
完全型川崎病又被称为典型川崎病,这种川崎病的诊断需要患儿在发热、双侧结膜充血、口唇及口腔改变、皮疹、四肢末端改变以及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这6项症状中至少满足四项,其中发热指的是患儿需要有持续5天以上的发热且抗生素治疗无效,这一项为完全型川崎病诊断的必备条件;口唇及口腔改变包括嘴唇干裂、充血、出血,草莓舌以及口咽黏膜弥漫性充血,患儿存在其中任意一项表现即视为发生了口唇及口腔改变;皮疹主要指的是发生在患儿躯干与四肢的多形性红斑,但一般情况下由川崎病导致的皮疹不会导致水疱或结痂;而四肢末端改变则分为急性期与恢复期两种情况,其中急性期患儿的手掌、脚底都会出现红斑与硬性水肿,而恢复期患儿的指甲与趾甲甲床交界处则会出现膜状或片状的脱皮。
2.不完全型川崎病
不完全型川崎病是指其临床表现不完全符合上文提到的标准,通常当患儿符合包括发热在内的2~3项时,结合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结果即可确诊。例如,当患儿持续发热≥5天且满足上文主要表现中的2~3项时,如果医生发现患儿存在血小板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加快等实验室检查异常,或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损害,即可诊断为不完全型川崎病。与完全型川崎病相比,婴儿和小年龄儿童发生不完全型川崎病的概率更高,且不完全型川崎病也相对更容易漏诊,因此需要密切地观察患儿的症状变化,结合超声心动图、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判断。
3.非典型川崎病
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比不完全型川崎病更不典型,因此其诊断往往更依赖辅助检查。通常情况下,当患儿持续发热≥5天且只满足上文的1~2项主要临床表现时,医护人员就会对患儿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进行检查,只有当患儿同时存在面部神经麻痹、无菌性脑膜炎等神经系统表现,冠状动脉瘤、心包积液等心血管并发症,以及呕吐、腹泻、低白蛋白血症等情况时,医护人员才能在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同时,确诊患儿为非典型川崎病。
川崎病如何治疗
目前,临床上对于川崎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三个方向,分别是急性期治疗、冠状动脉病变治疗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其中,急性期治疗的标准疗法为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在调节免疫、退热的同时避免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但当患儿对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无效时,则需要转为使用糖皮质激素或托珠单抗、英夫利昔单抗等生物制剂;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治疗与抗凝治疗两大类,前者需要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直至冠状动脉恢复正常,后者则需要使用华法林、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如果患儿出现冠状动脉严重狭窄、闭塞或巨大动脉瘤时,还应当采取冠状动脉搭桥、球囊扩张甚至心脏移植等手术治疗措施;而对症支持治疗的措施则主要包括物理降温、补充液体、保护肝功能、营养支持以及保护心脏功能,这些措施通常需要医护人员根据患儿的症状表现酌情选择,例如当患儿出现心力衰竭时,医护人员就需要及时使用利尿剂或地高辛等强心药物进行改善。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相对常见的疾病,川崎病的复杂性与潜在风险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出现持续高热、皮疹、手足肿胀等异常症状,千万不要将其简单地归类为“感冒”或“过敏”,而是应当及时带孩子前往医院进行检查,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孩子们构建起抵御川崎病的健康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