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常生活中,感冒发烧就像不速之客,时不时就找上门来。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翻出家里的药箱,随便吃点退烧药、感冒药。然而,这种 “病急乱投医” 式的用药方式,不仅可能无法有效缓解症状,还可能因用药不当损害身体健康。作为内科护士,深知科学护理的重要性,今天就为大家分享感冒发烧的正确护理 “三步走”,让你在面对不适时不再盲目。正确判断1.区分普通感冒与流感普通感冒和流感虽然都会引起发烧、咳嗽等症状,但二者有着本质区别。普通感冒通常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起病较缓,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打喷嚏、流鼻涕、轻微咳嗽等,一般不伴有高热和全身酸痛。而流感则是由流感病毒导致,发病急,常突然出现高热(体温可达 39℃甚至更高)、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传染性强。通过这些典型症状,我们能初步判断是哪种类型的疾病,从而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
2.评估发烧程度测量体温是评估发烧程度的关键。根据体温高低,可将发烧分为低热(37.3℃ - 38℃)、中度热(38.1℃ - 39℃)、高热(39.1℃ - 40℃)和超高热(41℃及以上)。不同程度的发烧处理方式有所不同,低热时身体可通过自身调节应对,一般无需急于用药;中度热及以上则需引起重视,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同时,还需关注体温变化趋势以及是否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精神萎靡、呼吸困难等,以便及时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科学应对1.物理降温:安全有效的退热 “良方”当体温处于低热或中度热阶段,物理降温是首选方法。最常用的是温水擦浴,用 32℃ - 34℃的温水浸湿毛巾,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帮助降温。也可以使用退热贴,将其贴在额头,起到局部降温、缓解不适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物理降温过程中,要避免使用酒精擦拭,尤其是儿童,酒精可能通过皮肤吸收引发不良反应。
2.合理补水:维持身体正常运转发烧会使身体通过皮肤和呼吸散失大量水分,容易导致脱水。因此,感冒发烧期间一定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建议多喝温开水,少量多次饮用,每天饮水量不少于 1500 - 2000 毫升。也可以适当饮用一些新鲜的果汁,补充维生素和水分,但要避免喝含糖量过高的饮料。充足的水分能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排出毒素,还有助于缓解喉咙干燥、咳嗽等症状。
3.调整饮食:为身体补充能量患病期间,身体需要更多能量来对抗疾病,但此时肠胃功能相对较弱。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如米粥、面条、鸡蛋羹等。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增强身体抵抗力。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不仅会加重肠胃负担,还可能影响药物吸收和身体恢复。同时,要注意少食多餐,避免一次进食过多。
适时就医:警惕病情恶化,寻求专业帮助1.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体温持续超过 39℃,经过物理降温和一般护理后仍无明显下降;发热时间超过 3 天;伴有严重的头痛、胸痛、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症状;儿童出现高热惊厥;原有慢性疾病患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在感冒发烧后病情加重。这些情况可能预示着病情较为严重,自行处理无法解决问题,需要医生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
2.就医前的准备前往医院前,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记录自己的症状,包括发热时间、体温变化、伴随症状等,以便向医生详细描述。整理正在服用的药物和过往病史资料,帮助医生更全面了解病情。同时,要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避免在就医过程中传染他人或感染其他病菌。
感冒发烧虽是常见病症,但只要我们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不盲目用药,就能更好地应对不适,促进身体恢复。正确判断病情、科学护理和适时就医,这 “三步走” 是应对感冒发烧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