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呈流行趋势,对儿童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本文旨在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期间的护理知识。本文通过阐述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传播途径、临床症状、治疗方法,介绍了针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护理要点,以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儿康复,减少疾病传播。
肺炎支原体感染概述 传播途径: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当感染肺炎支原体的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产生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易感者吸入这些飞沫后可能被感染。此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也可能引发感染。 临床症状:多为中高热,体温可达 39℃以上,部分患儿可低热或无热,发热可持续数天至数周。早期为阵发性干咳,后转为顽固性咳嗽,痰液黏稠,可呈白色或黄色,部分患儿咳嗽剧烈,可伴有胸痛。还可能出现头痛、咽痛、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婴幼儿以咳喘为主,可出现呼吸困难、喘憋、发绀等表现。护理要点 病情观察:密切监测患儿的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尤其是体温和呼吸的变化。体温过高时,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并观察降温效果。若呼吸频率加快、呼吸困难加重,应及时通知医生。观察患儿咳嗽的频率、程度、性质,痰液的颜色、性状和量;注意有无喘息、胸痛、头痛、呕吐等症状的出现及变化。若咳嗽加重、出现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病情可能加重,需及时处理。关注患儿的精神状态。精神状态不佳可能是病情严重的表现,应引起重视。 呼吸道护理:及时清除患儿口鼻分泌物,可采用吸痰等方法。鼓励患儿咳嗽、咳痰,对于咳痰困难的患儿,可进行体位引流,即根据肺部病变部位,采取合适的体位,如侧卧、俯卧等,轻拍患儿背部,促进痰液排出。 发热护理:当患儿体温在 38.5℃以下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用温水擦拭患儿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也可使用退热贴、冰袋等置于额头降温。若体温达到 38.5℃及以上,可遵医嘱给予退热药物,注意给药剂量和时间间隔,避免重复用药或剂量过大。用药后,观察患儿体温变化和出汗情况,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防止着凉。 用药护理:确保患儿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向家长和患儿解释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等,提高用药依从性。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的胃肠道反应,若反应严重,可遵医嘱调整用药剂量或给药时间,或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 饮食护理:给予患儿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摄入,以增强患儿的抵抗力。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和咳嗽症状。鼓励患儿多饮水,每日饮水量根据患儿年龄和体重适当调整,一般以保持尿量充足为宜。多饮水有助于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还可补充发热导致的水分丢失。预防措施 个人卫生:教导患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触摸公共物品后。
避免接触传染源:在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患儿去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如果家人或周围人感染了肺炎支原体,应尽量减少患儿与其接触,做好隔离措施。 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期开窗通风。在寒冷季节,注意通风时的保暖,避免患儿着凉。 增强体质:鼓励患儿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结语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期间,全面、科学的护理对于患儿的康复至关重要。通过采取有效的护理与预防措施,可以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同时也有助于控制疾病的传播,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护理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为患儿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