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身影被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疾病笼罩——他们或是喃喃自语,或是蜷缩角落,疾病如迷雾般遮蔽了生活的光亮。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管理,正以“社会康复枢纽”的角色,为他们构筑回归正常生活的温暖港湾。这不仅是医疗服务的延伸,更是社会文明的试金石。
社区管理:破局传统医疗的多维价值
1.患者维度。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接受治疗,参与社区活动,保持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极大降低了复发风险。
2.家庭维度。家属不再孤军奋战,社区精防团队的介入,让患者监护的重担得以分担,家庭关系也随之改善。
3.社会维度。科学有效的社区管理能有效预防患者因病情失控引发公共安全事件,同时,通过消除公众对精神障碍患者的误解与偏见,推动形成包容、关爱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社区管理的全链条实践:从筛查到康复
1.筛查建档,织密基层“健康网络”。网格员、社区干部、精防人员、民警等基层工作人员化身“侦察小分队”,通过入户走访、社区摸排等方式排查疑似病例。确诊后,在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后建立“一人一档”,动态管理。对拒绝管理的患者,由村(社区)关爱帮扶小组给予“重点关注”。
2.随访管理,动态守护的“神经中枢”。精防医生如同患者的“健康管家”,每季度至少1次当面随访或电话沟通,内容包括:危险性评估、精神症状观察、服药情况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社会功能及躯体情况检查等。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分类管理指导。对于病情不稳定的患者,请精神科医师指导用药,建议转诊至精神专科医院,并联合民警、居委会成员协助转诊。针对拒绝管理、家庭监护能力弱或无监护、病情反复、不配合治疗、不规律服药、与他人有矛盾、有家庭邻里纠纷、暴力风险、有自伤、自杀和危害公共安全及他人安全行为的患者,要及时与综合管理小组交换信息,协同做好治疗管理工作。
3.康复服务,重建社会联结的“桥梁”。康复服务是社区管理助力患者回归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技能培训,为就业创造条件。通过社交训练,让患者逐步恢复正常社交能力。通过心理干预,提供心理梳导,重塑积极心态。
4.部门协同,跨领域协作的“联动齿轮”。政法、卫生、派出所、民政、司法、残联等部门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每季度召开工作例会。成立驻村干部、村社干部、医生、民警、网格员、监护人等为成员的综合管理小组,每月交换信息,协调开展随访工作。
现实困境:前行路上的“绊脚石”
1.认知壁垒。部分患者和家属受传统观念影响,对精神疾病存在“病耻”感,不愿配合社区管理工作,拒绝医生随访,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2.资源短缺。基层精防医生工作强度大、任务重,每日奔波于随访途中,难以对每位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康复场所不足,无法满足患者多样化的康复需求。
3.保障薄弱。精神卫生专业人才缺口大,经费保障不足,设备更新滞后。
破局之道:构建全社会参与的“支持网络”
1.加大投入,政策与资源双倾斜。完善精神卫生领域的政策法规,提高岗位津贴,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精神卫生专业人才投身精神卫生工作。
2.医社联动,打通专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医疗机构要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建立双向转诊机制,为患者提供无缝衔接的医疗服务,定期组织专家下沉基层,开展患者诊断复核和用药指导,对精防医生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
3.社会共治,用包容驱散偏见。社会各界应积极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精神障碍相关知识,分享患者康复故事,消除公众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歧视和偏见。社区组织“邻里互助”活动,与患者建立友好关系,用友善和包容的态度对待他们,让患者感受到社区的温暖与尊重。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之路,需要政府政策如基石般稳固,医疗机构的专业服务如灯塔般指引,社会关爱如春风般温暖。唯有多方携手,才能让心灵港湾真正抵御疾病的风浪,让每个被迷雾笼罩的生命重新拥抱晴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