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覃宝珠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州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15
1814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核心问题在于血糖无法有效调节。如果说药物是控制糖尿病的“外援”,那血糖监测就是患者自我管理的“雷达”。它不仅帮助医生评估治疗效果,更是患者日常生活中预防并发症、调整饮食和用药的依据。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这样的疑问:每天测血糖是不是太频繁了?血糖变化反复,真的有必要这么“盯着”看吗?其实,正是因为糖尿病在不同时间段、不同情境下的血糖波动较大,所以每日测量显得尤为关键。

血糖监测到底监测什么

我们常说的血糖指的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正常人空腹血糖通常在3.9到6.1mmol/L之间,餐后不超过7.8mmol/L。而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或利用存在问题,导致血糖难以稳定在正常范围。

血糖监测的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自我血糖监测,也就是用血糖仪在家中通过指尖采血检测;另一种是动态血糖监测,通过佩戴连续血糖监测设备,实时记录全天的血糖变化。无论哪种方式,目的都是掌握血糖波动的“全貌”。

监测的时间点通常包括空腹、餐后2小时、睡前、运动前后、夜间,以及低血糖症状出现时。每个时间点反映的是不同生理背景下身体对胰岛素和饮食的反应,因此每日测量不仅有必要,而且应根据医生建议安排合理频次。

为什么血糖波动比你想象的复杂

很多糖尿病患者会有一个误区:空腹血糖正常,就代表全天血糖都平稳。事实上,这种判断是片面的。即使空腹血糖控制得很好,餐后血糖也可能迅速飙升。而频繁出现的餐后高血糖被认为是心血管并发症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

一些患者在用药或运动后可能出现低血糖,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的患者更需注意。低血糖不仅令人不适,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没有血糖监测,患者很难及时发现和纠正这些波动。

血糖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天24小时持续起伏的曲线。饮食结构、活动量、情绪压力、睡眠状况,甚至天气变化都会影响血糖水平。因此,要真正“了解”自己的糖尿病,就必须从日常数据中找规律。

每日监测的价值不止于“记录数字”

指导饮食:如果发现餐后血糖升高明显,可能说明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过多或餐后活动不足;通过调整饮食内容、减少主食量,可以改善血糖反应。

优化用药:某些药物作用时间有限,血糖容易在特定时段波动。通过监测数据,医生可以调整用药剂量、换用作用时间更稳定的药物,甚至改变用药时间点。

预防并发症:长期血糖波动大,尤其是频繁高血糖或低血糖,会加速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等并发症发生。规律监测有助于稳定血糖,延缓这些损害。

避免“感觉判断”误差:很多人以为自己能靠感觉判断血糖高低,但实际情况是,部分低血糖无明显症状,而高血糖长期存在也可能“习惯”了,失去敏感性。仪器数据比感觉更可靠。

如何科学测血糖?方法比次数更重要

科学有效的血糖监测,需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流程。血糖仪应定期校准,试纸应在保质期内并妥善保存。采血前洗净双手,防止食物或其他物质干扰检测结果。每次测量最好记录下血糖值、时间、所处状态(如空腹、餐后、运动后等)及当时的饮食和用药情况。

根据糖尿病类型不同,监测的频次也有所不同:1型糖尿病患者建议每日多次测量,尤其是在注射胰岛素之前和之后;2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者建议每天测2-4次,涵盖空腹和餐后;口服降糖药控制良好的患者可以每周选几天测几次,评估波动;初诊、调整用药或血糖不稳者建议短期内每日多次测量,帮助医生评估治疗效果。动态血糖监测设备可以为部分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支持,尤其适合血糖波动大或低血糖高风险人群。

血糖监测不是为了“追求完美数值”,也不是为了让人紧张焦虑,而是为了通过数据掌握身体的真实状态,为科学管理打下基础。糖尿病是一场长期管理的过程,而血糖监测是这个过程最重要的一环。它就像车上的仪表盘,告诉你前进的速度、方向是否正确。只有不断关注,才能及时调整,确保目标不偏离。也正因为如此,每天的测量,才如此重要。愿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用数字守住健康,用行动守住生活的质量。监测不是负担,而是对自己的一种责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