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开展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XZ202301ZR0002G)的项目研究时,我们发现衣鱼或衣鱼蜕皮出现在部分古建中。衣鱼,作为一种常见的仓储昆虫,因为它们破坏书籍、纸张或衣物,通常在图书馆、档案馆、仓库和家庭中引发广泛关注。然而,这样的衣鱼就是名义上的害虫吗?仅仅因为衣鱼对仓储物品的破坏,而将衣鱼归为害虫,是对其复杂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片面之见。事实上,衣鱼不仅对生态有益,更有药用价值。衣鱼“害虫”的身份不能简单地褒贬,我们需要更加辩证的眼光去看它。
衣鱼属于缨尾目(Zygentoma),是一种原始的无翅昆虫。与蝴蝶、甲虫等完全变态昆虫不同,衣鱼幼虫与成虫形态相似,仅通过蜕皮逐步长大,这一特点使其在昆虫学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衣鱼也是昆虫从无翅昆虫演变为有翅昆虫的重要佐证,根据化石记录,衣鱼类昆虫至少是距今3亿年前出现的最早的陆栖昆虫,具有无翅、长尾须、侧扁身体等一些昆虫基本演化历史中的原始性状,因此,它被称为“活化石”,是昆虫学家研究昆虫进化的主要对象。研究衣鱼,可以对昆虫的起源和演化历史有一个更全面清晰的认识。
衣鱼的身体长度一般为1cm左右,身形扁平,银灰色,表面具有细小的鳞片,形似小鱼,故得名“衣鱼”。衣鱼的生物学特征表现为长有三根尾须与两根长触角,行动敏捷、善于钻缝以及能够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衣鱼的食性非常复杂,几乎能够食用所有含糖、含淀粉、含蛋白质的有机物。衣鱼的常见食物包括书籍纸张、装订胶、食品残渣、棉布、丝绸、皮革等。它们在进食的过程中会留下一些不规则的啃食痕迹,对相关仓储物品的品质也会造成污染,这些特征使得它们成为众多仓储场所和家庭环境中的“害虫”。
虽然衣鱼在库房中造成很大损失,但从生态学的角度而言,它并不是单纯“害虫”。作为一种腐食性昆虫,衣鱼在野外环境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主要分布在以腐殖质为主的山林落叶层中、石隙中、白蚁与蚂蚁巢穴之中,以植物残余、动物尸体、真菌孢子等有机物为食,分解有机质,促进营养元素的循环,是为其他生物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清道夫”。衣鱼的存在,揭示了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复杂与微妙。
在传统中医学中,衣鱼也是重要的药材之一。《神农本草经》是最早记录衣鱼作为药材的文献之一,将其列为“下品”,认为其具有“主治疮疡”的功效。在后来的中医文献中,衣鱼也被用来治疗一些皮肤病,尤其是疮疡、脓肿等症。古代的药方中,衣鱼常与其他药物如鹰屎、僵蚕等搭配使用,形成有效的治疗组合。苏颂在《本草图经》中详细记载了衣鱼的生态习性及其药用价值,为后世研究其药理作用提供了参考。
尽管衣鱼在仓储环境中造成了损失,但它们的生态作用和历史价值提醒我们,在讨论“害虫”时,不能仅仅从破坏的角度出发。害虫的两面性使我们需要在管理和防治时更加科学、全面。衣鱼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它们的存在并不完全是坏事,合理的管理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其负面影响,同时也应当尊重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因此,衣鱼不仅仅是害虫,它还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值得我们深入理解和理性对待。
一些衣鱼的存在并不会造成显著的损害,反而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通过科学的防治手段,我们可以有效控制其数量,避免过度干预自然。这种平衡观念不仅适用于衣鱼,也应推广至其他生物,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衣鱼的生态角色提供了一个微观视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衣鱼的存在提醒我们,即使是微小生物也有其生态价值。通过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我们不仅能控制其负面影响,还能发挥其在生态系统中的积极作用,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种理念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的核心所在。
如果不想衣鱼在仓储空间内泛滥,通过降低环境湿度、增加通风、定期清洁以及封闭藏匿空间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衣鱼的数量。同时也要做好定期清理书架、衣柜角落,减少灰尘和纸屑堆积,在角落放一些樟脑丸或撒少量硅藻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