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波  单位:阆中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02
11

当癌症诊断书摆在面前时,“靶向药”和“化疗药”这两个词往往会成为患者和家属讨论的焦点。到底该选哪种治疗方案?它们的区别在哪里?有没有副作用?今天,我们就从作用机制、适用条件、副作用等多个维度,为大家揭开这两种抗癌药物的神秘面纱,帮助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做出更合适的选择。

作用机制:精准打击与全面清扫的博弈

化疗药如同“地毯式轰炸”,通过干扰DNA复制、蛋白质合成等阻断癌细胞分裂。但它随血液循环遍布全身,不仅会攻击快速分裂的癌细胞,也可能对正常组织如骨髓、消化道黏膜、毛囊等造成损伤,这也是化疗常伴随脱发、恶心、白细胞降低等副作用的原因。如紫杉醇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胞微管解聚阻止癌细胞分裂,却可能影响正常细胞生长周期。

靶向药则是“精确制导导弹”,能识别癌细胞表面特有的靶点(如基因突变蛋白、过度表达受体等),通过结合靶点阻断生长信号或诱导凋亡。以用于肺癌治疗的吉非替尼为例,它仅针对EGFR基因突变型肿瘤,对无该靶点的正常细胞影响甚微,特异性更强。

适用条件:基因检测与病理类型的双重考量

靶向药依赖“有靶可寻”,需进行基因检测或免疫组化确认肿瘤存在对应靶点。如乳腺癌HER2阳性患者可用曲妥珠单抗,结直肠癌KRAS野生型患者使用西妥昔单抗更易获益。若缺乏已知靶点,盲目使用靶向药可能耽误治疗。

化疗药适用范围更广泛,主要依据肿瘤病理类型和分期选择。无论是小细胞肺癌、卵巢癌还是胃癌,多数情况下化疗都能作为基础治疗手段。如晚期胃癌患者,即便无法靶向治疗,氟尿嘧啶联合铂类的化疗方案也能控制肿瘤进展。如今化疗也在向个体化迈进,医生会根据患者体质调整方案。

副作用:强度与管理的差异

化疗的副作用通常更明显,除常见的呕吐、腹泻、白细胞降低外,部分药物还可能引发心脏毒性(如阿霉素)、神经毒性(如奥沙利铂)。但现代医学已能通过止吐药、升白针等提前预防,患者也可通过调整饮食(如清淡饮食、少量多餐)、休息减轻不适,耐受性已显著提高。

靶向药的副作用相对温和,但也不容忽视,常见皮疹、腹泻、高血压等,虽严重程度低于化疗但可能持续存在。如黑色素瘤药物维莫非尼,约30%患者会出现皮疹。需注意的是,靶向药可能引发一些特殊副作用,如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珠单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需密切监测,但多数副作用可通过调整剂量控制。

治疗流程:持续性与阶段性的策略差异

靶向药的使用往往具有“持续性”特点。如果患者对药物敏感且副作用可耐受,需要长期服用,直至出现耐药或疾病进展。例如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使用伊马替尼,可能需要连续服药数年。治疗中医生会定期通过影像和肿瘤标志物评估疗效,一旦发现肿瘤进展,就需要考虑更换治疗方案。

化疗采用“周期性”给药。一个完整的化疗周期包括给药期和恢复期,如每21天为一个周期,连续进行4-6个周期。既攻击癌细胞又给正常组织恢复时间。例如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化疗,常采用铂类联合紫杉醇每3周一次,共4个周期的模式,期间需频繁监测指标确保安全。

如何选择:医患共同决策的科学过程

选择靶向药还是化疗药,绝非二选一,而是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的科学决策。肿瘤生物学特性(病理类型、基因状态、分期)、患者身体状况(高龄、肝肾功能、基础疾病)、经济因素(靶向药价格较高,部分已入医保)等。临床中医生会依据最新指南(如NCCN、CSCO指南)制定方案,有时也会采用联合治疗,如晚期结直肠癌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提高疗效。患者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方案的预期效果、风险和花费后共同决策。

结论

无论选择哪种治疗方式,患者都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药物治疗只是抗癌战争的一部分,合理的营养支持、适度的运动以及家人的情感支持,都能为治疗效果加分。记住,抗癌路上你并非孤军奋战,专业的医疗团队会陪你一起制定最适合的“作战计划”。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
2025-06-20
来源:云南省曲靖市...
2025-05-30
来源:百色市第二人...
2025-04-01
来源:​广东省河源...
2025-03-28
来源:柳州市中西医...
2025-07-02
来源:上海市白茅岭...
2025-03-28
来源:广西崇左市大...
2025-02-28
来源:北京积水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