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现代医学中,营养支持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肠内营养护理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补充方式,对于维持患者机体正常代谢、促进康复起着关键作用。无论是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还是经历重大手术、创伤后的康复者,科学的肠内营养护理都能为他们的健康“加油”助力。
肠内营养的重要性
人体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需要源源不断的能量和营养物质来维持正常运转。当患者因为疾病、手术或创伤等原因,无法正常通过饮食获取足够的营养时,肠内营养就成为保障机体营养需求的重要途径。肠内营养是指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相较于肠外营养,它更符合人体生理特点,能维持肠道黏膜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保护肠道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菌移位和感染的发生。
对于术后患者来说,及时的肠内营养支持可以促进伤口愈合,增强机体免疫力,缩短住院时间。例如,胃肠道手术患者在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有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对于患有慢性疾病如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患者,合理的肠内营养能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对治疗的耐受性,延缓疾病进展。
科学肠内营养护理的实施
1.评估与计划。在进行肠内营养护理前,全面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至关重要。这包括测量患者的身高、体重、BMI,评估患者的饮食情况、消化功能、疾病状态等。通过综合评估,确定患者的营养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肠内营养支持计划。例如,对于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应选择低糖、高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制剂,并控制总热量摄入;而对于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患者,则需要增加蛋白质的补充。
2.选择合适的途径和制剂。肠内营养途径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包括口服、鼻饲、胃造瘘、空肠造瘘等。口服是最自然、最符合生理的途径,适用于能够自主吞咽且消化功能基本正常的患者。对于不能经口进食但胃肠道功能良好的患者,鼻饲是常用的方法,包括鼻胃管和鼻腔肠管。胃造瘘和空肠造瘘则适用于长期需要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
肠内营养制剂的种类繁多,应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消化吸收能力等因素进行选择。常见的制剂包括整蛋白型、短肽型、氨基酸型等。整蛋白型制剂适用于消化功能正常的患者;短肽型和氨基酸型制剂则适用于消化功能较差的患者,如胰腺炎、短肠综合征患者等。此外,还有一些特殊配方的制剂,如糖尿病专用型、肿瘤专用型等,能更好地满足特定疾病患者的营养需求。
3.输注过程的护理。在肠内营养输注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输注的速度、温度和剂量。开始时,输注速度宜慢,一般为20~30毫升/小时,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最终可达到100~150毫升/小时。温度应保持在37℃~40℃,过热或过冷都可能刺激胃肠道,引起不适。剂量也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目标量。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如有异常应及时调整输注方案。
4.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肠内营养虽然相对安全,但也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胃肠道并发症是最常见的,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预防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制剂、控制输注速度和温度、保持营养液的清洁等。一旦发生胃肠道并发症应暂停输注,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调整输注方案、给予胃肠动力药物或止泻药物等。
此外,还可能出现喂养管相关并发症,如喂养管堵塞、移位、脱出等。为防止喂养管堵塞,每次输注前后应用温水冲洗喂养管,避免在营养液中加入颗粒状药物。如果发生喂养管堵塞,可尝试用温水或碳酸饮料冲洗,必要时更换喂养管。对于喂养管移位或脱出,应及时重新置管。
科学的肠内营养护理贯穿于患者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它不仅仅是为患者提供营养物质,更是一种全面的护理服务。通过准确评估、合理选择营养途径和制剂、科学的输注管理、积极预防和处理并发症以及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能够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帮助患者更好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
(济南市章丘区人民医院)
陈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