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钱难买老来瘦”?千万别信。肌少症是一种与增 龄相关的进行性全身肌量减少和 / 或肌强度下降或肌肉 生理功能减退的疾病。它不仅仅是肌肉数量的减少,还表 现为肌肉力量和功能的显著下降。肌少症会增加跌倒、骨 折以及失能的风险,严重降低生活质量,增加住院率和死 亡率,疾病负担沉重。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 肌少症已成为我国老年人的重大健康问题。
那么,引起肌少症的因素有哪些呢?
肌少症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涉及多个方面。首先, 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老龄化是核心因素,人体器官功 能逐渐减退、激素水平改变,导致肌肉质量和力量持续流 失。人体肌肉量在 30 岁左右达到高峰,30 岁以后成年人 的肌肉量每 10 年减少 6%。其次,活动减少,如长期卧床 或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会使肌肉缺乏足够锻炼而致肌力 下降。第三,多种疾病因素,如糖尿病、慢阻肺等慢性病, 会干扰肌肉蛋白质的合成与降解平衡,引发肌肉萎缩。重 大手术、内分泌疾病以及多器官衰竭等状况也会显著增加 患病风险。最后,营养摄入不足也不容忽视,老年人常因 牙齿松动脱落、胃肠吸收能力减弱、食欲不振、吞咽障碍 等问题,造成能量和蛋白质摄取量偏低,从而阻碍肌肉蛋 白合成,加速肌肉衰减进程。
肌肉远不止是我们身体的支架,它更像是维持生命活 力的多功能引擎。充足的肌肉不仅能强健骨骼、降低骨折 风险,更深度参与着能量代谢、免疫防御和呼吸功能等重 要生理过程。老年肌少症,因肌肉力量持续减弱,身体的 平衡能力也随之下降,这使得他们坐立、行走时稳定性不 足,跌倒的风险显著增高。而一次跌倒,对于骨骼脆弱的 老年人来说,极易引发髋部或脊柱等部位骨折。随之而来 的可能是长期卧床、活动能力丧失,甚至诱发肺部感染或 血栓等严重并发症,最终威胁生命安全和独立生活能力。 因此,早诊断、早干预,守护肌肉健康很重要。
肌少症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多种评估方法:
1. 肌量评估:双能 X 线吸收测定法(DXA)是目前 评估肌量最常用的方法。双能 X 线测量男性肌量 <7.0kg/ m2 、女性 <5.4kg/m2 ,或多频生物电阻抗测量男性肌量 <7.0kg/m2 、女性 <5.7kg/m2 可诊断为低肌量。
2. 肌力评估:握力测定法是评估肌力的常用方法,男 性握力< 28kg、女性握力< 18kg 为肌力减弱。
3. 躯体功能障碍:采用日常步速、5 次椅子站坐试验、 简易体能测试量表(SPPB)作为测量指标。步速 <1m/s、 5 次椅子站坐试验≥ 12s、SPPB 评分≤ 9 分可诊断为躯体 功能障碍。
鉴于肌少症带来的深远影响,预防至关重要,以下是几种 有效的预防策略:
1. 科学运动:运动是获得和保持肌量与肌肉力量最为 有效的手段之一。抗阻训练如举哑铃、拉弹力带等可有效 提高肌少症者肌量、改善肌力和躯体功能,建议每周 2-3 次,每次 8-10 组动作,每组重复 8-12 次。中国传统心身 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也能有效改善躯体功能。运动 治疗是肌少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但需注意运动安全,避免 损伤。
2. 平衡膳食:保证能量充足基础上摄入足量的蛋白质 是防治肌少症的关键。足够的能量摄入可以避免蛋白质分 解供能。推荐老年人的能量摄入为 20~30 kcal/(kg·d)。 补充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等营养补充剂,可改善肌力。目 前推荐健康成人膳食蛋白为 0.8g/kg.d,健康老年人蛋白 质的需求量是 1.0-1.2g/kg.d,肌少症者的蛋白摄入量应达 到 1.2-1.5g/kg.d,其中优质蛋白(如牛奶、鸡蛋、瘦肉、鱼 类)比例需达到 50% 以上。推荐摄入富含亮氨酸的蛋白质 如瘦肉、蛋类、黄豆等。因含亮氨酸的优质蛋白有利于促 进蛋白的合成,建议肌少症者亮氨酸的每日最低摄入量为 55mg/kg。此外,适量补充维生素 D 也很重要,维生素 D 有助于增加肌肉强度,降低跌倒风险。对于维生素 D 缺乏 的肌少症者,联合补充维生素 D 和蛋白质可进一步改善 肌力和肌量,推荐每日补充 600-800IU 维生素 D,同时适 当多晒太阳。
3. 营养补充:对于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不良风险的老 年人,口服营养补充(ONS)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 ONS可以提供额外的能量和蛋白质,帮助维持肌肉质量。
4.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长期卧床、久坐不动,戒烟限 酒,保持积极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肌少症的发生。
肌少症作为一种隐匿的老年健康杀手,正逐渐引起 广泛关注。了解肌少症的定义、原因、诊断方法和预防策 略,对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具有重要 意义。通过科学运动、平衡膳食、合理营养补充和积极的 生活方式调整,我们可以有效预防肌少症的发生,让老年人 拥有更加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