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帅  单位: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发布时间:2025-07-02
2

运动本是强身健体的好方式,但不少人在跑步、游泳或登山后,却突然出现剧烈咳嗽、喘息不止,甚至胸闷气短的情况。这些症状可能并非简单的“体力不支”,而是隐藏着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运动性哮喘。

运动性哮喘:被忽视的“运动杀手”

运动性哮喘是支气管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指气道高反应者在剧烈运动后,因气道急性狭窄和阻力增高,引发喘息、咳嗽、胸闷等症状。其核心机制在于气道对运动刺激的过度敏感:运动时,呼吸频率和深度增加,冷空气、干燥空气或过敏原直接刺激气道黏膜,诱发平滑肌收缩、炎症介质释放,导致气道痉挛。

典型症状。发作时间:运动后6-10分钟内出现,或运动停止后2-10分钟内加重,症状持续30分钟至1小时。表现特征:喘息声明显,咳嗽多为干咳或少量白痰,严重时伴有胸闷、呼吸困难,甚至喉部哮鸣音。高危人群:青少年男性、有哮喘家族史者、过敏性鼻炎患者、长期吸烟者。

运动性哮喘的“幕后推手”

运动强度与环境因素。高强度运动:跑步、游泳、篮球等剧烈运动需快速呼吸,气道黏膜水分蒸发加快,导致黏膜干燥、刺激。寒冷干燥环境:冬季户外运动时,冷空气直接刺激气道,引发血管收缩、分泌物增加。空气污染:雾霾、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可能随呼吸进入气道,诱发过敏反应。

呼吸方式与生理因素。错误呼吸:运动时仅用口呼吸,冷空气未经鼻腔加温加湿,直接冲击气道。心肺功能不足:长期缺乏锻炼者,心肺适应能力差,运动时需加快呼吸频率以满足供氧需求,反而加重气道负担。

潜在疾病与遗传因素。基础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高血压性心脏病等患者,运动后易因心肺功能下降出现喘息。遗传易感性:家族中有哮喘史者,气道高反应性风险更高。

科学应对:从预防到治疗的全流程管理

若运动后频繁出现咳嗽、喘息,需及时就医,通过肺功能检查、运动激发试验等确诊。

预防为先:降低发作风险。1.运动前热身。步骤:慢跑5分钟+动态拉伸(如高抬腿、开合跳),使心率逐渐提升至运动强度的60%-70%。原理:热身可提升气道温度,同时激活呼吸肌群,提高呼吸效率。2.选择适宜运动。低风险运动:游泳(温水环境)、瑜伽、太极拳等,呼吸节奏可控,对气道刺激小。避免高风险运动:冬季长跑、登山、足球等需大口喘气的运动。3.注意运动环境。温度控制:冬季户外运动时佩戴防风口罩,减少冷空气吸入。湿度调节:室内运动时使用加湿器,保持湿度40%-60%。避开过敏原:花粉季减少晨间户外运动,尘螨过敏者需定期清洁运动装备。4.呼吸技巧训练。鼻吸口呼:用鼻腔过滤、加温空气,减少刺激。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收缩,提高氧气的摄入效率。呼吸节奏:要保持呼吸的节奏稳定,避免大口喘气。例如,在跑步时,可以尝试每跑两三步吸气一次,再跑两三步呼气一次,形成规律的呼吸节奏。

急性发作处理:快速缓解症状。立即停止运动:坐下或半卧位,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症状。使用急救药物:1.短效β₂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后5分钟内起效,持续4-6小时。2.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气雾剂可减轻气道炎症,需遵医嘱使用。3.补充水分:小口饮用温水,缓解呼吸道干燥。4.观察症状:若症状持续30分钟未缓解,或出现紫绀、意识模糊,需立即就医。

长期管理:控制病情,提升生活质量。药物治疗:1.控制药物: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可降低气道炎症,需每日规律使用。2.缓解药物:随身携带沙丁胺醇气雾剂,用于急性发作时急救。免疫治疗:脱敏治疗是针对尘螨、花粉等过敏原,通过皮下注射或舌下含服逐渐降低敏感性。

生活方式调整。饮食: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睡眠: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心理调节:通过冥想、深呼吸缓解焦虑,减少因情绪波动诱发的症状。

运动性哮喘并非运动的“终点”,而是提醒我们关注呼吸健康的信号。通过科学预防、合理用药和长期管理,患者完全可以在控制病情的同时享受运动的乐趣。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7
来源:普宁市人民医...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
2025-06-27
来源:肇庆市高要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6-20
来源:云南省曲靖市...
2025-05-30
来源:百色市第二人...
2025-04-01
来源:​广东省河源...
2025-03-28
来源:柳州市中西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