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春末夏初,手足口病便进入高发期,幼儿园和小学成为主要 “战场”。这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袭 5 岁以下儿童,虽多数患儿能顺利康复,但少数可能出现重症甚至危及生命。作为家长,掌握科学的预防知识,能为孩子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
一、认识手足口病:并非普通 “小感冒”
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是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常伴有发热。与普通感冒不同,其皮疹具有 “离心性分布” 特点 —— 多见于手掌、足底、臀部,口腔内疱疹多分布在舌、颊黏膜和硬腭等处,破溃后形成溃疡,导致孩子因疼痛而拒食、流口水。
引发手足口病的病毒多达 20 余种,以柯萨奇病毒 A16 型和肠道病毒 71 型(EV71)最为常见。其中,EV71 感染更容易发展为重症,可能出现脑膜炎、肺水肿、心肌炎等并发症,病情进展迅速,需高度警惕。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为 2-10 天,传染性极强,从发病前数天到症状消失后数周,患者的粪便、疱疹液、呼吸道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这也是幼儿园容易暴发聚集性疫情的原因。
二、病毒如何 “找上” 孩子?传播途径要警惕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三大途径传播,家长需针对性防范:
接触传播是主要途径。孩子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玩具、餐具、毛巾、门把手等物品后,再触摸口鼻或揉眼睛,病毒就会趁机侵入。幼儿园中,孩子们共享玩具、亲密接触,若消毒不到位,极易造成交叉感染。
飞沫传播不可忽视。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病毒随飞沫扩散到空气中,被其他孩子吸入后可能发病。
消化道传播需警惕。饮用被病毒污染的水,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也可能感染手足口病。
值得注意的是,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可能携带病毒,成为传染源。家长若接触过患者,回家后未彻底清洁就抱孩子,可能将病毒传给孩子。
三、预防手足口病,家长要做好这 6 件事
(一)养成 “勤洗手” 的硬核习惯
洗手是预防手足口病的第一道防线,需采用 “七步洗手法”,重点清洁指缝、指甲缝。孩子饭前便后、外出归来、接触玩具后必须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冲洗至少 20 秒。家长处理孩子粪便、呕吐物后,也需严格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二)做好物品清洁消毒
孩子的玩具、餐具、奶瓶等需定期消毒。耐热物品可煮沸消毒 30 分钟,或用消毒柜处理;不耐热的玩具、书籍可用含氯消毒剂(如 84 消毒液,按说明书稀释)擦拭或浸泡,作用 30 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幼儿园等集体场所,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高频接触表面,每日至少消毒一次。
(三)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在高发期,尽量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通风差的场所,如游乐场、商场等。若发现周围有手足口病患儿,应避免接触,不共用玩具、餐具。孩子所在班级出现病例,需配合幼儿园做好隔离和消毒工作,必要时让孩子居家休息。
(四)接种 EV71 疫苗
接种 EV71 疫苗能有效预防由该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重症,建议 6 月龄至 5 岁儿童尽早接种,最好在 12 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共 2 剂,间隔 1 个月)。需注意,该疫苗不能预防其他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仍需做好其他预防措施。
(五)强化孩子的免疫力
保证孩子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增强抵抗力。天气适宜时,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适当晒太阳,促进钙吸收和免疫力提升。
(六)早发现、早隔离
密切观察孩子身体状况,若出现发热、手足口腔皮疹等症状,应立即带孩子就医,并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后 7 天,避免传染给其他孩子。确诊后及时告知幼儿园,以便园方采取消毒、隔离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四、这些误区要避开
部分家长认为 “孩子得过一次就不会再得”,这是错误的。手足口病由多种病毒引起,孩子感染一种病毒后,仍可能感染其他类型病毒再次患病。
还有家长觉得 “出疹后才传染”,实际上发病前数天就有传染性,需提前做好防护。此外,不要轻信 “偏方” 预防或治疗,科学的预防和规范的治疗才是关键。
手足口病高发期,家长不必恐慌,但需高度重视。通过做好个人卫生、物品消毒、疫苗接种等措施,能有效降低孩子感染风险。若孩子不幸患病,及时就医、科学护理,多数能顺利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