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医院的病房里,住着这样一群老人,他们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困扰。每一次呼吸,对他们来说都可能是一场艰难的战斗。疾病不仅侵蚀着他们的身体,更让他们的心灵陷入了焦虑与绝望的深渊。但有一种特别的护理方式——叙事护理,正悄然改变着这一切,它如同温暖的阳光,穿透阴霾,为这些老人带来生活的信心与希望。
走进叙事护理的奇妙世界
外化——给问题取个名字。在叙事护理中,有一个有趣的技巧叫“外化”。就像给疾病这个“小怪兽”取个名字,让它变得具体可感。比如,有位COPD患者把自己的疾病状态形容为“呼吸的枷锁”。当问题有了名字,患者就可以和它“拉开距离”,不再觉得自己完全被疾病掌控。护士这时会和患者一起讨论,这个“呼吸的枷锁”是怎么影响生活的,在什么时候它的“束缚”会轻一些。
解构——拆解问题,寻找希望。解构,简单来说,就是把疾病带来的困扰细细拆开来看。对于老年COPD患者,可能困扰他们的有呼吸困难、活动受限、对未来生活的担忧等。护士会和患者一项一项分析,哪方面现在已经有了改善,哪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改写——书写新的生活篇章。改写,是叙事护理中最具魔力的环节。护士引导患者回忆那些美好的瞬间,那些即便在生病后也能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比如,一位患者说,每次和孙子视频通话,听到孙子的笑声,就觉得生活特别美好。护士会帮助患者放大这些积极的感受,鼓励他们思考,如何在未来的生活中创造更多这样的美好。
外部见证人和治疗文件——收获支持与肯定。外部见证人,通常是患者身边的家人、朋友,甚至是医护团队。他们见证患者在与疾病抗争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并给予肯定和鼓励。治疗文件则可以是记录患者康复过程的日记、医生的表扬信,或者是患者自己绘制的代表心情好转的画作。这些见证和文件,就像是一个个勋章,让患者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也让他们在面对疾病时更有底气,更有信心继续前行。
叙事护理在老年COPD患者中的实践
让我们来看看叙事护理是如何在现实中帮助老年COPD患者的。杨爷爷,69岁,是一位COPD患者,同时还患有糖尿病等多种疾病。他因为“反复咳嗽、咯痰、呼吸困难18+年,加重伴胸闷1+月”住进了医院。刚入院时,杨爷爷精神欠佳,他担心疾病反复发作,会给家人带来麻烦,而且糖尿病引起的视力下降也让他情绪低落,觉得生活失去了乐趣。
护士小陈运用叙事护理,和杨爷爷展开了一系列温暖的对话。在“外化”环节,杨爷爷把自己的状态取名为“慢病缠身”。小陈和他一起给这个状态打分,刚入院时杨爷爷觉得是60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交流,他感觉状态有所好转,给自己打到了70-80分,还希望出院时能达到95分。在解构过程中,杨爷爷发现自己的慢阻肺症状有所缓解,呼吸顺畅了一些,但视力问题依然让他担忧。小陈鼓励他和眼科医生一起制定恢复计划。谈到爱好时,杨爷爷说自己喜欢阅读和画画,但视力下降让他很苦恼。小陈引导他尝试“听”书,杨爷爷发现这也是一种享受知识的好方法,还提到儿媳每次都送他住院,儿子每年带他去外地避暑,家人的关爱让他很感动。在出院时,杨爷爷给自己的状态打了95分,脸上洋溢着笑容,他说回家后要继续画画、听书,享受儿孙绕膝的生活。护士们还送给他一束象征希望的向阳花,杨爷爷接过花,就像重新拥抱了生活的美好。
叙事护理带来的美好改变
叙事护理给老年COPD患者带来的改变是多方面的。从心理上来说,患者不再独自承受疾病带来的恐惧和焦虑。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他们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内心的负担减轻了许多。这种心理状态的转变,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治疗的态度。以前,有的患者可能会因为悲观而抗拒治疗,现在他们更愿意积极配合医生和护士,按时服药、进行康复训练。
而且,叙事护理还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他们开始重新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尝试新的活动,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也更加亲密。就像杨爷爷,虽然疾病依然存在,但他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不再被疾病完全定义,而是在与疾病的共处中,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叙事护理就像是一场温柔的“故事疗愈”,为老年COPD患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希望的门。它让我们看到,在疾病面前,除了药物和治疗,倾听、理解和陪伴同样有着强大的力量。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叙事护理,让更多被疾病困扰的老人,能在故事中找到生活的信心,重新拥抱美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