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7人文关怀实施背景
在精神专科医院病房里,存在这样一群患者:约2/3的精神障碍患者,已经达到了临床出院标准,但患者的回家之路却千难万难,到底是什么阻止他们的回家之路呢?长期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存在社会功能减退、自我效能降低、社会融入困难等。这是造成患者不能回家的主要原因。
人文关怀的护理目标
我们进一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强调“人文关怀”与“康复服务创新”和“以功能恢复为导向”的康复模式。结合科室现状及政策导向,我们制定了人文关怀结合康复模式,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能够踏上回家之路。我们采用的是生态疗愈、生产赋能、生活重建三位一体的康复模式,实现患者从社会依赖者到社会价值创造者的改变。
人文关怀的具体举措
(一)生态农疗的列车让他们感受泥土的温度
首先,评估患者是否达到了农疗标准。其次,在农技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项农技指令。最后,农疗完成后分享劳动成果及感想,并予以适当报酬。农疗是怎样恢复患者社会功能的呢?
第一,可以减少疾病的复发率。患者农疗时经过日光照射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改善睡眠;规范性农事活动增加心肺功能与肢体协调性,降低跌倒的发生。研究显示:患者参加农疗前后使用的镇静药、通便药、降脂药有明显差异。
第二,增加患者自信心和幸福感。患者在从播种、开花结果、成熟到采摘的整个植物生长周期中,感受生命的意义,对疾病康复充满希望;当劳动成果转化为货币奖励时,这增加了患者的自信心。
第三,农疗过程需要多人协作完成一项农事活动,此过程重建了患者的人际交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生产赋能的列车让患者专注指尖的创造
首先,选定祭祀用品作为加工产品,评估患者兴趣爱好及行为动机,与患者签订用工合同,增加仪式感,赋予工作角色。最后,进行质量督查并以计件方式发放劳动报酬。工疗是通过反复精细化动作提高身体平衡性、降低跌倒风险,调整情绪、抑制冲动,从而降低暴力的发生。
我科还开展了其他丰富多彩的工疗活动,如绘画、手工花、钻石画、手工扇等。
(三)生活重建的列车让他们重拾人间烟火
我们通过定期开展生活技能训练恢复患者的自理能力:通过“常整理、常清洁”来训练患者的自我照顾能力;通过银行模拟来提升患者合理安排金钱的能力。
自理能力恢复后,如何与社会连接呢?科室设置了不同的工作岗位,如保洁工、安保人员等;定期组织患者外出购物与社会连接;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给予患者信息支持,避免与社会脱节。
深入了解患者的特长,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以体现自身价值。例如,一名制作广告的患者为科室制作安全海报;疫情时,理发师患者为医生理发,呈现出一副“您为我治病,我为您理发”的医患和谐画面;在迎春晚会上,爱好音乐歌唱的患者与医生护士同场高歌共度佳节。
通过三位一体的康复模式,越来越多的患者恢复了社会功能。尽管这条回家之路依然困难重重,但我们一直在努力。
人文关怀案例分享:一次特殊的回家之路
患者张某,诊断为精神分裂症,2017年自行将药量减半,夜间睡眠差,突然冲动,持刀将其妻子砍伤,从此一直住院治疗,且生活在内疚中,2021年4月转入我科治疗。患者阳性症状消失后,通过曼陀罗绘画治疗、工疗、农疗等康复训练,同时让家属见证了患者康复效果,充分评估患者后,2024年中秋节第一次拥抱妻子,2025年元旦第一次踏上回家的路。这条回家路,患者足足等了七年。
成效与展望
在这条康复道路上,我们取得了一些小小成绩,却给我们大大的鼓舞。从2021年到2025年5月,患者农疗报酬达到了23万多元,工疗报酬达到了4.5万多元。这是精神障碍患者创造的经济价值。
其次,2024年我科组织了19名患者回家团年。
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无形成果:让我们的精神障碍患者被关注、被呵护、被记住;让家属从关注患者缺陷到见证康复成长历程,让患者从依赖家庭到有能力融入社会。
未来我们将人文关怀践行到底,把精神康复打造成社区共享农场,以职业康复为基石,搭建一座连接医院与社区的康复桥梁,构建精神患者的回家之路。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