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冉江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  发布时间:2025-09-05
77

在人体的血管网络中,潜藏着一种看似平静却危机四伏的隐患——未破裂动脉瘤。它如同体内的“定时雷”,平时可能毫无症状,却随时可能“引爆”,给健康带来致命打击。了解这种隐匿的风险,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才能有效降低其威胁。

无症状的“隐形杀手”:未破裂动脉瘤的潜藏风险

动脉瘤并非真正的肿瘤,而是动脉壁局部薄弱后形成的异常膨出,就像自行车内胎磨损处鼓起的包。未破裂时,多数患者没有明显不适,往往是在体检或其他疾病检查时偶然发现。这种无症状性让很多人放松了警惕,殊不知它的风险始终存在。

当动脉瘤破裂时,后果极为严重。脑血管动脉瘤破裂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会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死亡率达30%~40%,幸存者也常遗留偏瘫、失语等后遗症。主动脉瘤等其他部位的动脉瘤破裂,同样会导致大出血、休克等致命危险。

更令人担忧的是,未破裂动脉瘤的“引爆”往往毫无征兆。研究显示,约有10%~15%的未破裂动脉瘤患者会在首次破裂时就面临生命危险。这种潜藏的风险让未破裂动脉瘤成为名副其实的体内“定时雷”。

揪出“定时雷”:哪些人需要警惕

未破裂动脉瘤虽然隐匿,但并非无迹可寻。了解其高发人群和危险因素,能帮助我们更早地发现潜在威胁。

从年龄来看,动脉瘤在40~60岁人群中更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动脉壁逐渐退化,患病风险也随之增加。女性相对男性更容易受到动脉瘤的困扰,尤其是在更年期后,激素变化可能影响动脉壁的健康。

高血压是导致动脉瘤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血压过高会持续冲击动脉壁,导致血管壁薄弱部位逐渐膨出,形成动脉瘤。此外,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动脉瘤的发生风险。

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也需要格外警惕。如果直系亲属中有人患过动脉瘤,那么自身患病的概率会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先天性血管壁发育异常、结缔组织病等疾病患者,也是动脉瘤的高发人群。

科学筛查:让“定时雷”无所遁形

早期发现是应对未破裂动脉瘤的关键。针对不同人群,选择合适的筛查方法能有效提高检出率,为及时干预争取时间。

对于普通人群,常规体检中的脑血管超声检查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能初步判断颅内血管的血流情况,发现可疑异常。但超声检查受颅骨等因素影响,准确性有限,不能作为确诊依据。

高发人群则需要更精准的检查。头颅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是目前常用的筛查方法。CTA检查速度快,能清晰显示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对于发现动脉瘤的位置、大小等信息具有重要意义;MRA则无辐射,更适合对辐射敏感的人群,如孕妇等,但检查时间相对较长。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能更清晰地显示血管细节,为后续治疗提供精准的影像学依据。不过,DSA属于有创检查,通常在CTA或MRA发现异常后,为明确诊断或制定治疗方案时使用。

精准干预:降低“引爆”风险

发现未破裂动脉瘤后,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立即手术,医生会根据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态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直径<5mm、形态规则且无症状的动脉瘤,建议定期随访,每6~12个月复查影像。同时需控制血压,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降低破裂风险。

当动脉瘤直径超过5~7毫米、形态不规则、生长迅速,或引发症状时,需及时干预。治疗以开颅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为主:前者用夹子阻断瘤颈血流以防破裂;后者经导管送入弹簧圈促成血栓,实现瘤体闭塞。

两种治疗方法各有优缺点,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术后患者仍需定期复查,监测动脉瘤的恢复情况,同时继续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控制危险因素,降低复发风险。

未破裂动脉瘤虽然像一颗“定时雷”,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通过科学的筛查及时发现,采取精准的干预措施,就能有效降低其“引爆”的风险。关注血管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体检,让我们远离这颗体内的“定时雷”,守护生命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