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青  单位:浙江省义乌市江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2025-09-05
163

“我每天都测血糖,空腹、餐后都测,数值也记下来了,可血糖还是忽高忽低,并发症风险也没降下来——到底哪儿错了?”在糖友生活中,这类困惑很常见。其实,测血糖不是 “随便找个时间扎一下”,很多糖友虽坚持监测,却踩了“时间陷阱”:测时不对、漏关键节点、不分析时间趋势,导致数据失效,控糖自然没效果。今天就用大白话拆解5个高频陷阱,教你找准测糖时间、读懂数据,让血糖稳稳的。

先明确:血糖是“过山车”,不同时间测意义不同

要避开陷阱,得先懂血糖的昼夜规律——它像过山车,随吃饭、运动、用药、睡眠波动,核心分为3个关键时段——

空腹时段:晨起吃早餐前(至少空腹8小时,比如前一晚10点后未进食),反映身体在无食物影响时胰岛素控糖的基础能力。

餐后时段:早中晚餐后2小时,血糖从空腹水平升至峰值再下降,反映身体对食物糖分的代谢能力。

特殊时段:睡前(晚10点左右)、凌晨3点(需特殊监测时),反映夜间血糖情况,避免夜间高低血糖风险。

不同时间的血糖代表不同意义,若测时错误(比如餐后1小时测算餐后血糖、睡前测算空腹血糖),数据不准确,医生无法准确调整用药方案,控糖效果必然打折扣。

5个“时间陷阱”,测了也白测,一定要避开

陷阱1:只测空腹,漏了餐后——以为“空腹好就没事”。

很多糖友觉得“空腹正常,血糖就没问题”,每天只测晨起空腹,从不测餐后,这是最常见的误区。

为什么危险:餐后高血糖是糖尿病早期信号,不少人空腹正常,但餐后已超11.1mmol/L(糖尿病诊断标准),却因未测错过早期干预;已确诊者若餐后长期超10mmol/L,会加速眼底、肾脏、神经损伤,心梗风险是普通人的2倍。

正确做法:每周至少测3天,每天测“空腹+1次餐后2小时”(比如周一空腹+早餐后、周三空腹+午餐后、周五空腹+晚餐后),轮换监测不同餐后情况。若某餐后持续偏高(如午餐后常超10mmol/L),及时调整饮食(如减少午餐主食量)或咨询医生调药。

陷阱2:餐后测糖时间不准——早1小时或晚1小时,数据误导判断。

不少糖友知道测餐后血糖,却没掐准“餐后2小时”,要么吃完马上测,要么忘了测,到餐后3小时才补,数据完全不准。

为什么不准:餐后半小时到1小时血糖达峰值(数值偏高,如可能达12mmol/L,易误以为控糖差);3小时后血糖已下降(如降至7mmol/L,易误以为控得好),两种情况都无法反映真实的餐后代谢能力。

正确做法: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准时测。比如早7点05分吃第一口,就用闹钟或手机计时,9点05分精准扎手指,别从 “吃完最后一口”计时,也别凭感觉估算时间。

陷阱3:睡前血糖“想测就测”—— 夜间风险完全不知情。

很多糖友觉得“白天测了就行,睡前血糖不重要”,经常漏测,却不知睡前血糖是“预防夜间危险”的关键。

为什么重要:睡前血糖超8mmol/L,夜间可能更高,增加肾脏负担,还会导致第二天空腹血糖偏高;若低于4.4mmol/L(尤其用胰岛素或部分降糖药者),夜间易发生低血糖,可能出现心慌、出汗,严重时昏迷,风险极高。

正确做法:每周至少测2次睡前血糖(晚10点左右,距晚餐3~4小时);若用胰岛素、经常夜间不适,需每天测。根据结果调整:超8mmol/L,咨询医生是否加晚餐后药或减主食;低于4.4mmol/L,赶紧吃低糖零食(如半杯牛奶、1片全麦面包),避免夜间低血糖。

陷阱4:运动前后不测糖——要么出事,要么晕倒。

糖友都知道运动能降血糖,但不少人忽略运动前后测糖,结果在血糖太高时运动导致酮症酸中毒,或在血糖太低时运动导致低血糖晕倒。

为什么危险:血糖超16.7mmol/L时,身体胰岛素缺乏,运动中肌肉消耗能量,会加速脂肪分解,产生大量酮体,引发酮症酸中毒(严重时昏迷);低于5.6mmol/L时,运动消耗能量后血糖更低,易头晕、心慌、摔倒,甚至骨折。

正确做法:运动前30分钟必须测血糖:超16.7mmol/L,别运动先降糖;5.6~16.7mmol/L,可正常运动(如快走30分钟);低于5.6mmol/L,先吃零食(如1根香蕉、2块饼干),等15分钟血糖升至5.6mmol/L以上再运动。运动后30分钟也要复测,若低于4.4mmol/L,及时补充碳水化合物。

陷阱5:看单次数据盲目调药——血糖波动更严重。

很多糖友测血糖只看“单次数值”,比如某天早餐后突然升至11mmol/L就急着加药,某天空腹降至5mmol/L就偷偷停药,反而让血糖波动更大。

为什么错:血糖受多种因素影响,单次升高可能是吃了甜食、没运动、情绪激动;单次降低可能是少吃主食、多运动,这些都是“偶然情况”,不能代表长期控糖效果。盲目调药易“矫枉过正”,加药致低血糖,停药致血糖反弹。

正确做法:每次测糖都记录时间、数值,以及当时的饮食(如吃了多少主食、是否吃甜食)、运动情况(如是否运动、运动多久)。每周或每两周总结“趋势”:若连续3天同一时间血糖都高(如连续3天早餐后超10mmol/L),再咨询医生调方案;偶尔一次异常,先找原因(如是否前一天吃蛋糕),调整生活习惯后观察,别自行改药。

糖友“正确测糖时间表”,照着做数据更准

根据病情轻重、是否用药,整理了实用测糖时间表,糖友可对照参考。

轻症/口服药者(刚确诊、未用药或用口服降糖药):每周3天,每天2次(空腹+轮换早中晚餐后),每周额外测2次睡前(如周二、周四晚10点);

胰岛素/重症者:每天4~5次(晨起空腹、三餐后2小时、睡前),出现低血糖症状(心慌、出汗、头晕)随时加测。

特殊情况(生病、调药、出差):每天5~7次(空腹、三餐后2小时、睡前,必要时加测凌晨3点血糖,排查夜间高低血糖)。

3个测糖小技巧:数据准、少受罪

除了选对时间,这3个技巧能让测糖更准确,还能减少扎手指的痛苦——

扎前“洗手搓一搓”:用温水洗手(别用酒精擦,会让手指干燥疼),洗完搓手指促血液循环,待手指微发红再扎,这样出血量足、不疼,还不用挤(挤手指会混入组织液,数据偏低)。

侧面采血:别扎手指正中间(神经多、疼),选无名指或中指侧面(神经少、痛感轻,也易出血)。

定期校准血糖仪:新血糖仪第一次用前校准,每次换试纸批次也要校准(试纸包装有校准码,输入血糖仪即可),避免仪器不准导致数据错误。

对糖友来说,测血糖不是“任务”,而是“了解身体的窗口”。避开“只测空腹、餐后测糖时间不准、漏测睡前、运动前后不测、看单次数据调药”这5个时间陷阱,按正确时间测糖,再结合数据调整饮食、运动和用药,才能真正稳住血糖,减少并发症。希望这份指南能帮糖友“精准测糖、科学控糖”,让生活更安心。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