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孕妇都经历过这样的状况:明明每天保证充足睡眠,却总觉得浑身没劲;爬两层楼梯就心跳加速、头晕眼花;照镜子时发现脸色比往常苍白……这些看似普通的孕期反应,却很可能是妊娠期贫血的预警信号。作为怀孕期间最常见的健康问题,贫血不仅让准妈妈们倍感疲惫,更会直接影响胎儿获取营养,甚至增加早产、低体重儿等风险。
理解妊娠期贫血的本质
怀孕期间,母体血容量会增加约50%,但红细胞数量仅增长20%-30%,这种生理性血液稀释可能演变为病理性贫血。当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10g/L时,医学上即诊断为妊娠期贫血。此阶段孕妇对铁元素的需求量激增,胎儿发育、胎盘形成及母体血容量扩张共同消耗铁储备,若未及时补充就易引发缺铁性贫血,这类情况占妊娠期贫血的75%以上。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也会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这种情况常见于长期素食或消化吸收功能异常的孕妇。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需注意,这类遗传性贫血在我国南方地区较为多发。
识别隐匿的临床症状
妊娠期贫血初期症状易与正常妊娠反应混淆。典型表现包括持续性的乏力感,即使休息后也难以缓解;日常活动时出现心悸气短,例如爬楼梯后呼吸急促;皮肤黏膜苍白以眼睑结膜和甲床最易观察。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部分孕妇会出现异食癖,例如突然想吃冰块或泥土。
胎儿在贫血环境下会出现生长受限,超声检查可能显示双顶径、股骨长等指标低于孕周标准。胎盘供血不足可能导致胎动异常,孕晚期胎心监护显示变异减少。孕妇自身面临分娩时宫缩乏力、产后出血量增加等风险,剖宫产术后伤口愈合速度明显减缓。
建立系统的预防体系
1.膳食结构调整:每日应保证红肉摄入100-150克,优先选择牛肉、羊肉等富含血红素铁的食物。每周食用2次动物肝脏,每次50克即可满足大部分铁需求。植物性食物中,黑木耳、紫菜、芝麻等含铁量较高,但需配合维生素C促进吸收,建议饭后食用猕猴桃、草莓等水果。
2.营养剂补充规范:孕妇从怀孕16周开始需要常规补铁,优先选择琥珀酸亚铁等亚铁类制剂,每日补充量控制在60-120mg范围。建议每日分两次,在两餐之间服用,与含钙食物或钙剂需间隔1小时以上,避免影响铁吸收。同时注意服用铁剂前后2小时内不饮浓茶、咖啡。叶酸补充应从备孕阶段提前3个月启动,每天坚持服用0.4-0.8mg标准剂量,直至哺乳期完全结束。铁剂和叶酸建议分开时段服用,例如上午补充叶酸,下午服用铁剂,两者间隔至少2小时效果最佳。
3. 监测机制建立:孕妇建档时应完成基础检查:血常规看血红蛋白水平,血清铁蛋白测体内铁储备。孕中期开始每月查血红蛋白,因胎儿需铁量每月增加约4mg。若出现疲倦、头晕等症状,需加查铁转运能力和骨髓造血状态,以便能比常规检查早2-4周发现异常。有胃病、肠炎或怀双胞胎的孕妇,建议每2周监测铁代谢指标。这类人群铁吸收率较常人低30%-40%,监测频率需提高。
分级诊疗方案
血红蛋白在100-109g/L的轻度贫血,可通过饮食调整联合小剂量铁剂改善。血红蛋白70-99g/L的中度贫血需要治疗剂量铁剂,并增加蛋白质摄入至每日1.5g/kg体重。重度贫血需住院接受静脉补铁治疗,必要时进行红细胞输注。口服铁剂可能引发胃肠道反应,建议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适应,同时服用维生素C片剂增强吸收。静脉补铁需警惕过敏反应,首次输注时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总之,当孕期出现异常疲劳、心慌气短等症状时,不要简单归咎于“怀孕了,这些症状都很正常”。及时进行血常规检查,就能发现血红蛋白水平的异常变化。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合理补充铁剂,绝大多数妊娠期贫血都能在医生指导下得到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