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秀丽1 杨谦学2  单位:1.河北省儿童医院普外一科 2.河北省儿童医院手术室  发布时间:2025-07-10
583

周末的门诊,一位妈妈牵着七八岁的小男孩匆匆进来。候诊时,孩子始终攥着衣角低头抠手指,脸涨得通红。轮到问诊时,他躲在妈妈身后,半天憋出一句:“妈妈说我‘蛋蛋’一个大一个小……”这个让小男孩羞赧的“小秘密”,其实是儿科门诊最常见的隐秘困扰——小儿腹股沟斜疝。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藏在孩子腹股沟区的“小鼓包”,帮家长们解开疑惑,学会科学应对。

“小鼓包”从哪来?藏在发育里的“小漏洞”很多家长第一次听说小儿腹股沟斜疝时,总忍不住皱眉:“这么小的娃,怎么会有疝?”其实,这和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的发育过程有关。                    

胎儿时期,男宝的睾丸原本藏在腰部腹膜后方,随着发育会慢慢“搬家”到阴囊里,就像搬家时要打包“行李袋”,睾丸需要这个“袋子”当搬运通道。正常情况下,宝宝出生后1-3个月,这个“袋子”会自然闭合,但如果“袋子”没关严,腹腔里的小肠、大网膜等“小物件”就可能顺着这个“小漏洞”钻到腹股沟或阴囊里,鼓成家长能摸到的“小鼓包”——这就是小儿腹股沟斜疝。

家长必记:这些信号提示“小鼓包”来了!哭闹就鼓包,安静就消失:这是最典型的表现。当孩子哭闹、咳嗽、用力排便或跑跳时,腹股沟区(大腿根)或阴囊会突然鼓起一个软包,摸起来像装了气的气球,孩子安静平躺时用手轻推,鼓包又会缩回去,消失不见。

可能的不舒服:大孩子可能会说有点坠或胀胀的,但很少剧烈疼痛,如果鼓包突然卡住回不去,孩子会疼得大哭不止、抓腿蹬脚,还可能呕吐、肚子胀——这是危险信号(疝嵌顿)!别犹豫,马上打120。

治疗选择:手术是“治本”,时机很重要发现“小鼓包”,家长最纠结的是:要不要马上手术?等大一点儿会不会自己好?答案很明确:手术是目前唯一能根治的方法。因为鞘状突的“小漏洞”不会自己愈合,拖久了反复鼓包,不仅影响生活,还可能增加嵌顿风险。不过,手术不用急到今天确诊明天做,但也不能无限拖延。如果没有嵌顿,可择期手术,如果发生嵌顿,手法复位失败,或已错过手法复位的最佳时机,需急诊手术。

防复发攻略:做好这3点,宝宝少遭罪即使做了手术,仍有一定的复发率。家长做好以下几点,能大大降低复发风险:

(一)控制腹压:别让“小肚子”太用力。

1.防便秘:多吃西兰花、火龙果、燕麦等高纤维食物,每天喝足量水,如果便秘严重,及时用儿童开塞露。

2.防咳嗽:感冒咳嗽及时治疗,避免剧烈咳喘。

3.少哭闹:孩子情绪激动时及时安抚,避免长时间蹬腿、屏气。

(二)术后护理:短期“静养”很重要。

1.术后1~2周:室内慢走,别跑跳、蹦高,也别长时间蹲着玩。

2.术后1个月内:禁止爬楼梯、攀爬沙发、游泳等运动。

3.术后3个月内:避免足球、篮球等对抗性运动。

(三)日常观察:做个“细心侦探”。

即使术后半年,也要定期摸摸孩子的腹股沟和阴囊:是否有突然鼓起来的软包?孩子站立时,两侧阴囊大小是否对称?有没有不明原因的哭闹、呕吐?发现异常,第一时间去医院,别自己等等看!小儿腹股沟斜疝不是大病,但也不是小问题。只要家长掌握“早发现、早治疗、会护理”的原则,就能帮孩子轻松跨过这个坎。愿每个宝宝都能告别“小鼓包”,健康快乐地长大。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