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儿童常见疾病中,EB病毒感染是一个容易被误解的存在。很多家长听闻EB病毒感染又被称为“亲吻病”,便简单地认为它只是因亲密接触传播的普通疾病,只要避免亲吻孩子就能高枕无忧。然而,这种认知远远低估了EB病毒感染的复杂性。EB病毒(Epstein-Barrvirus,简称EBV)属于疱疹病毒科,是一种双链DNA病毒,人类是其唯一的自然宿主。全球范围内,超过90%的成年人曾感染过EB病毒,大多数人感染后无明显症状或仅出现轻微表现,但儿童感染EB病毒后,可能引发多种病症,其危害不容小觑。
EB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这也是它被称为“亲吻病”的原因。除了亲吻,咳嗽、共用餐具、咀嚼食物喂食等行为,都可能使儿童接触到含有病毒的唾液。在幼儿园、学校等儿童聚集场所,由于儿童卫生习惯尚未完全养成,相互之间的密切接触频繁,病毒更容易传播。值得注意的是,感染EB病毒后,病毒并不会被人体完全清除,而是会在B淋巴细胞中潜伏下来。当人体免疫力正常时,病毒处于休眠状态,不会引发疾病;但当儿童免疫系统因各种原因功能下降,如过度疲劳、营养不良、患有其他疾病等,潜伏的病毒就可能被激活,从而导致感染症状的出现。
儿童感染EB病毒后的临床表现多样。最常见的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通常有1~2个月的潜伏期,发病初期,孩子可能出现发热、咽痛、乏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容易被家长忽视。随着病情发展,发热可能持续1~3周,体温可达38.5℃甚至更高,咽部充血明显,扁桃体肿大,表面可能有白色渗出物,与化脓性扁桃体炎的表现相似。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会逐渐肿大,质地柔软,有轻微压痛,部分孩子还可能出现肝脾肿大的情况。此外,约10%的患儿在病程中会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分布在躯干部位,一般持续数天后自行消退。
除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病毒感染还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对儿童健康造成更严重的威胁。在血液系统方面,可能导致噬血细胞综合征,这是一种极其凶险的疾病。患儿会出现持续高热、肝脾及淋巴结进行性肿大、全血细胞减少等症状,体内的巨噬细胞异常活化,过度吞噬自身的血细胞,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极高。在神经系统,EB病毒感染可引发脑膜炎、脑炎,孩子可能出现头痛、呕吐、嗜睡、抽搐等症状,严重影响神经系统发育,甚至遗留智力发育迟缓、癫痫等后遗症。此外,长期的EB病毒感染还与某些恶性肿瘤的发生相关,如伯基特淋巴瘤、鼻咽癌等,虽然在儿童中相对罕见,但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对于儿童EB病毒感染的诊断,医生通常会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首先,会详细询问孩子的病史,包括近期的接触史、症状出现的时间及变化等。然后进行体格检查,重点检查发热程度、咽部及扁桃体情况、淋巴结和肝脾大小等。实验室检查是确诊的关键,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总数大多正常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升高,且出现较多异常淋巴细胞;血清学检查则通过检测血液中EB病毒特异性抗体,如EBV-IgM、EBV-IgG等,来判断是否感染及感染阶段。如果怀疑有并发症,还会进一步进行肝功能、凝血功能、脑脊液等相关检查。
目前,针对EB病毒感染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对于大多数症状较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发热时,根据体温情况选择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咽喉疼痛明显者,可使用含片或漱口水缓解症状;对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的患儿,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肝脾破裂。当出现噬血细胞综合征、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时,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更积极的治疗,如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进行血浆置换等,必要时还需多学科协作进行综合治疗。
儿童感染EB病毒后,康复护理也至关重要。对于有发热症状的患儿,即便体温恢复正常,也需要持续观察一段时间,警惕病情反复。饮食上,应遵循清淡易消化原则,保证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如鸡蛋、牛奶、新鲜果蔬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若孩子出现肝脾肿大,即便出院后,也需3~6个月避免剧烈运动和腹部受到撞击,定期复查B超监测肝脾恢复情况。对于因并发症导致神经系统损伤的儿童,可能需要长期的康复训练,包括语言、认知、运动等方面的康复,家长要积极配合康复机构,帮助孩子进行训练。
在预防和治疗研究方面,目前虽然还没有上市的EB病毒疫苗,但科研人员一直在积极探索。一些疫苗研发项目尝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包含EB病毒关键抗原的疫苗,激发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也有研究聚焦于研发更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期望能够直接抑制EB病毒的复制和潜伏激活,为EB病毒感染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案。
预防儿童EB病毒感染,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和增强儿童免疫力。家长要注意个人卫生和儿童卫生,避免亲吻孩子的嘴巴,教导孩子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不与他人共用餐具、水杯等。在儿童聚集场所,要加强通风换气和日常消毒,定期对玩具、桌椅等进行清洁消毒。在日常生活中,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鼓励孩子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和免疫力。此外,对于免疫力低下的儿童,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孩子,更要加强防护,尽量减少与感染源的接触。
儿童EB病毒感染绝非“亲吻病”这一简单称呼所能概括。其传播途径多样,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复杂,不仅可能引发多种不适症状,还存在导致严重并发症和远期健康风险的可能。家长和医务人员应提高对EB病毒感染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降低儿童感染的风险,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