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勇  单位:邹平市中心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18
325

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精密而复杂。当大脑内出现肿瘤这个“不速之客”时,脑肿瘤切除术就成为了许多患者重获健康的关键。然而,大脑结构精细,功能繁多,在其中切除肿瘤犹如在布满“地雷”的区域进行精准“排雷”,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与风险。那么,医生究竟是如何完成这一高难度操作的呢?

在脑肿瘤切除术正式开始前,医生需要借助多种先进的检查手段,为大脑进行“深度扫描”。核磁共振成像(MRI)能够清晰呈现肿瘤的大小、位置、形状及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则可以显示肿瘤的代谢活性,帮助医生判断肿瘤的良恶性。这些详细的信息,就像是精准的“作战地图”,为后续的手术方案制订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手术团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没有痛苦并且生命体征稳定。随后,医生会在患者头皮上标记出手术切口位置,切开头皮、分离肌肉,小心翼翼地取下一块颅骨,暴露出大脑表面。这一步就像是打开了通往“雷区”的大门,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为了在切除肿瘤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医生会借助多种先进技术,其中神经导航系统就是重要的工具之一。神经导航系统就如同“GPS”,它将术前获得的影像数据与手术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实时指引医生找到肿瘤的准确位置,避免误入“雷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则像是“探测器”,通过监测大脑神经的电活动,及时发现手术操作是否对神经功能造成影响。例如,在切除靠近语言中枢的肿瘤时,一旦监测到与语言功能相关的神经电信号出现异常,医生就会立即调整手术策略,防止患者术后出现语言障碍。

在切除肿瘤的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肿瘤的性质和与周围组织的粘连程度,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于边界清晰的良性肿瘤,医生像“拆弹专家”一样,沿着肿瘤的边界,小心地将其完整剥离;而对于恶性肿瘤,由于其往往与周围正常脑组织相互交织,医生需要在尽可能切除肿瘤组织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正常脑组织的功能。切除肿瘤的过程中,止血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大脑内血管丰富且脆弱,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大出血。医生会使用双极电凝等设备,对出血点进行精准止血,就像及时修补“漏水的管道”,以保证手术视野清晰,为后续操作创造良好条件。

当肿瘤被成功切除后,手术还未结束。医生会仔细检查手术区域,确保没有肿瘤残留和出血隐患,然后将取下的颅骨复位固定,缝合头皮。术后,患者会被送入重症监护室进行密切观察,医生会通过各种监测设备,实时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和护理,以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术后危险期。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脑肿瘤切除术正朝着更加精准、微创的方向迈进。激光间质热疗、机器人辅助手术等新技术的出现,为脑肿瘤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相信在未来,医生能够更加娴熟地在大脑中精准“排雷”,让更多患者摆脱脑肿瘤的困扰,重获健康美好的生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