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卒中是一种突然发生的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无论哪种类型,卒中都可能导致大脑功能受损,引起意识、运动、语言等方面的问题。而在卒中后的早期阶段,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会出现一种常被忽视却严重影响康复的症状——谵妄。谵妄是一种急性、短暂的意识混乱状态,患者可能会表现出言语混乱、神志恍惚、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幻觉或行为异常。
什么是谵妄?我们为什么要重视?
谵妄并不是简单的“糊涂”或“神志不清”,而是一种医学上明确的急性脑功能障碍。它通常在数小时到数天内发生,呈波动性,白天较清醒,夜间症状加重。典型表现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或激动不安、时间地点感混乱,甚至出现幻想、胡言乱语等。
在卒中患者中,谵妄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老年人、重症者或伴有感染、代谢异常等情况者。很多人会误以为这是中风的“正常反应”,或简单归因于年龄大,忽视了对其的识别和处理。实际上,谵妄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过程,还可能留下长期的认知障碍,甚至增加再次中风和死亡的风险。
为什么卒中后容易出现谵妄?
卒中导致大脑局部缺血或出血,使得神经细胞损伤,影响大脑调节意识、注意和行为的功能,这是谵妄的直接原因。卒中后的各种并发症也是诱发谵妄的重要因素。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间常需接受多种药物治疗,一些药物(如镇静剂、抗抑郁药等)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影响。住院环境本身可能带来精神上的不适,例如陌生的病房、噪音、昼夜节律被打乱等,都会加剧意识混乱。感染、睡眠障碍、疼痛、脱水、低钠血症等身体状况的变化也可能诱发或加重谵妄。
如何识别谵妄的早期信号?
家属和医护人员都应提高警觉,注意以下几种信号:患者说话突然变得不连贯、词不达意;显得格外焦虑或烦躁,无故喊叫、试图下床;出现幻觉,比如看到不存在的人或物;难以集中注意力,对问题反应缓慢;时间和空间感混乱,不知道自己在哪、现在是什么时间。这些症状常常在夜间加重,白天可能有所缓解,容易被误认为“晚上睡不好”或“老年痴呆”。其实两者截然不同,谵妄起病急、变化快,而老年痴呆则是缓慢发展的认知障碍。
怎样预防卒中后谵妄的发生?
营造安静、熟悉的环境:尽量避免病房噪音、频繁打扰患者休息。可以让患者看到钟表、窗户,帮助其维持时间和空间的感知。有条件时,让家属轮流陪伴,提供熟悉的声音和面孔,有助于患者稳定情绪。
保障良好的睡眠和昼夜节律:维持规律的作息时间,白天避免过度睡眠,晚上减少干扰,避免夜间频繁抽血或测量血压。必要时可以通过非药物方式改善睡眠,如播放轻柔音乐、灯光调节等。
管理基础疾病和躯体状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及时处理感染、脱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避免诱发谵妄的身体因素。注意营养补给,保持良好的代谢状态。
避免不必要的镇静药物:除非明确需要,应尽量避免使用会影响意识的药物,如苯二氮卓类药物(安定类)等。如果必须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调整剂量。
保持患者适度活动和认知刺激:鼓励患者适当坐起、活动,减少长期卧床。可以用简单的语言与其交流、提醒时间、日期,促进其认知功能恢复,避免因孤独和隔离感加重谵妄。
一旦出现谵妄,应该怎么处理?
如果怀疑患者出现谵妄,应尽快通知医生进行评估,明确是否需要药物治疗。通常,治疗的重点是寻找并去除诱因,如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同时配合非药物干预。药物治疗应作为最后选择,且用药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认知功能。护理过程中,要避免强行约束患者,应以安全、安抚为主,例如给予解释、陪伴、转移注意力等方式缓解其情绪。家属的支持同样关键,不要恐慌,也不要责怪患者“胡说八道”,而应以理解和耐心陪伴,帮助其逐渐回归清醒状态。
谵妄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它是可以预防和逆转的。关键在于家属和医护人员具备足够的认识,及时发现问题、科学管理风险因素,给予患者稳定、温暖、安全的照护环境。卒中本就已经给身体带来巨大冲击,而谵妄如果不加以重视,可能进一步拖延康复进程,甚至留下后遗症。因此,早期防控谵妄,不仅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能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