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8在日常生活中,呼吸本应是一件轻松自然、无需刻意关注的事情。然而,有这样一种疾病,正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无数人的呼吸功能,它就是被称为“沉默的杀手”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
慢阻肺:隐匿的健康威胁
慢阻肺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等严重疾病。它的发病过程十分隐匿,在疾病初期,患者可能仅仅表现出轻微的咳嗽、咳痰,或是在剧烈运动后稍感气短。这些症状很容易被人们忽视,认为是普通的身体不适或是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的正常现象。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3.84亿人患有慢阻肺,每年因慢阻肺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300万。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每7个人里就约有1人患有慢阻肺。
慢阻肺的发病机制与诱因
慢阻肺的发病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发病机制来看,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暴露等因素会引发肺部的慢性炎症。这种炎症会逐渐破坏气道和肺泡的结构与功能。气道在炎症的刺激下,会出现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多,导致气道狭窄;而肺泡则会因为弹性纤维的破坏,变得像失去弹性的气球,无法有效地进行气体交换,从而造成气流受限,使得患者呼吸愈发困难。
吸烟是导致慢阻肺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烟草燃烧产生的焦油、尼古丁、一氧化碳等多种有害物质,会直接损伤气道上皮细胞,削弱肺部的防御功能,引发并加剧肺部炎症。
室内外空气污染也是慢阻肺发病的重要诱因。在室外,工业废气、汽车尾气、雾霾等污染物中的有害颗粒和化学物质;在室内,通风不良的情况下,使用煤炭、木材等生物燃料进行烹饪和取暖所产生的烟雾,以及厨房油烟,都含有大量的有害颗粒和化学物质,长期接触会对肺部造成严重损害。
另外,儿童时期反复发生的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等,可能会影响肺部的正常发育,增加成年后患慢阻肺的风险。遗传因素在慢阻肺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例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的人群,更容易患上慢阻肺。
慢阻肺的症状与危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悄无声息的健康杀手,其症状隐匿却危害极大。早期表现为长期咳嗽,晨起尤为明显,伴随白色黏液痰,感染时痰色变黄;活动后气短是标志性症状,从爬楼喘气到日常行动困难,病情逐渐加重;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喘息胸闷,甚至因呼吸费力导致食欲下降、体重减轻。
慢阻肺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它会造成肺功能不可逆损伤,每一次急性加重都加速肺部恶化;易引发肺心病、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反复就医治疗也给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同时患者因呼吸困难活动受限,常陷入焦虑抑郁的心理困境。早发现、早干预,才能避免健康防线崩塌。
慢阻肺的诊断与治疗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通过肺功能检查,可以测定患者的用力呼气容积、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等指标,判断气流受限的程度,从而明确诊断。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氧疗、康复治疗等。药物治疗是慢阻肺治疗的核心,常用的药物有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对于病情严重、存在低氧血症的患者,长期家庭氧疗是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的重要措施。呼吸功能锻炼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结合散步、太极拳等运动可以提高耐力和心肺功能。
预防慢阻肺,守护呼吸健康
预防胜于治疗,对于慢阻肺来说更是如此。戒烟是预防慢阻肺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改善生活环境,减少与空气污染物的接触。在室外空气质量较差时,尽量减少外出,如外出可佩戴防护口罩;在室内保持良好的通风,使用清洁能源,安装高效的抽油烟机,减少厨房油烟的吸入。对于从事存在职业性有害因素工作的人群,应严格遵守职业防护规定,佩戴防护用具,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保护肺部免受损害。
同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均衡营养;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沉默的杀手”,需要我们提高警惕,充分认识它的危害。通过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和积极预防,我们能够有效应对这一疾病,不让它偷走我们自由呼吸的权利,守护好每一口清新顺畅的呼吸,拥抱健康美好的生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