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9一、脑卒中脑卒中(俗称"中风")是全球第二大死因,我国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有一人因此死亡。其核心病理机制是脑部血管阻塞(缺血性卒中,占85%)或破裂(出血性卒中,占15%),导致脑组织缺氧坏死。神经科护士作为卒中救治的第一道防线,需在黄金4.5小时内完成识别与干预,因为每延迟1分钟治疗,患者将损失190万神经元。
二、经典预警信号
1.平衡失调
患者突然出现行走不稳、站立倾斜或步态踉跄,需警惕小脑或脑干梗死。护士应观察患者能否完成"闭目直立试验"(Romberg征),阳性表现提示深感觉障碍。
2.视力异常
单眼或双眼突发视物模糊、视野缺损(如左侧视野缺失)或复视,可能为枕叶或眼动脉缺血。护士需快速用Amsler方格表检测视野,结合瞳孔对光反射评估视神经功能。
3.面部不对称
要求患者微笑或露齿,观察是否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护士需注意假性面瘫(如贝尔氏麻痹)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后者仅影响下半面部。
4.肢体无力
让患者双臂平举10秒,若一侧肢体下垂或握力减退,提示对侧大脑半球或颈内动脉病变。护士需量化肌力(0-5级),并检查是否有病理征(如Babinski征)。
5.语言障碍
患者可能出现表达性失语(能理解但无法说话)、传导性失语(复述障碍)或构音障碍。护士需快速评估语言流畅度、命名能力及复述功能。
6.争分夺秒
一旦发现上述任一症状,立即启动卒中绿色通道。护士需同步完成生命体征监测、静脉通路建立及血标本采集,确保30分钟内完成头颅CT检查。
三、不典型信号
1.突发剧烈头痛
出血性卒中患者常描述为"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可能伴恶心呕吐、颈项强直。护士需快速评估头痛性质(雷击样/霹雳样)、伴随症状及既往史。
2.意识状态改变
从嗜睡到昏迷的快速进展需警惕脑干或大面积脑梗死。护士需每15分钟评估一次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并监测瞳孔变化(如针尖样瞳孔提示脑桥出血)。
3.认知功能下降
患者突然出现计算力减退、定向力丧失或行为异常,可能为分水岭梗死或脑小血管病。护士需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重点关注时间、地点定向及计算能力。
4.平衡障碍伴眩晕
后循环梗死患者常以眩晕起病,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护士需快速完成HINTS检查(头脉冲试验、眼震类型、偏斜试验),其敏感性(96.5%)和特异性(98.6%)优于早期MRI。
四、护理评估的"三步法":快速、精准、高效
1.初级评估(ABC)A(Airway):清除口腔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准备气管插管。B(Breathing):监测呼吸频率、节律及血氧饱和度,高流量吸氧维持SpO₂>94%。C(Circulation):建立静脉通路,控制血压(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时需降压)。
2.二级评估(神经学查体)意识水平:GCS评分,重点关注睁眼、语言、运动反应。颅神经检查:12对颅神经功能评估,尤其关注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及眼动情况。运动系统:肌力、肌张力、不自主运动及病理征检查。感觉系统:浅感觉(痛温触)、深感觉(位置觉、振动觉)及复合感觉(两点辨别觉)。
3.三级评估(辅助检查)头颅CT:排除出血性卒中(敏感性>95%),同时评估ASPECTS评分(0-10分)指导溶栓决策。CTA/CTP:明确血管闭塞部位及缺血半暗带,为取栓治疗提供依据。实验室检查:血糖(排除低血糖)、凝血功能、心肌标志物(排除心源性栓塞)。
结语
神经科护士的"火眼金睛"源于对卒中预警信号的深刻理解、快速评估能力及高效干预措施。通过掌握预警信号、识别不典型症状、遵循二级预防策略,护士能在卒中救治中发挥关键作用,真正实现"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的救治理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