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念珠菌性阴道炎
念珠菌性阴道炎(VulvovaginalCandidiasis,VVC)是一种由念珠菌过度繁殖引起的常见阴道炎症。80%~90%的病例由白色念珠菌引起,其他念珠菌(如光滑念珠菌)也可能致病。约75%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患过一次,部分人会反复发作。
VVC根据临床表现、致病菌种类、宿主状态等因素,主要分为单纯性VVC和复杂性VVC两大类。单纯性VVC发生于健康非妊娠女性,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轻至中度感染,发作频率低,症状较轻,治疗反应良好。复杂性VVC包括复发性VVC(RVVC)、重度VVC、妊娠期VVC、非白色念珠菌感染,或宿主存在糖尿病、免疫抑制等情况,1年内发作≥4次且真菌学检查阳性。
患病原因
1.菌群失衡:阴道内正常存在少量念珠菌,当乳酸杆菌(有益菌)减少时,念珠菌过度增殖。
2.免疫力下降:熬夜、压力大、糖尿病、HIV感染等。
3.抗生素滥用:杀死有益菌,打破阴道微生态平衡。
4.潮湿环境:穿紧身化纤内裤、久坐、游泳后未及时更换衣物。
5.其他:妊娠、雌激素水平变化(如口服避孕药)、高糖饮食。
典型症状
瘙痒:阴道及外阴剧烈瘙痒,夜间加重,严重者可伴有疼痛、外阴皲裂或溃疡。
分泌物异常:白色稠厚凝乳状或豆腐渣样白带,也可为水样稀薄白带。
红肿疼痛:外阴灼痛、性交痛或排尿痛。
异味:部分患者可能有轻微发酵味(但通常不如细菌性阴道炎明显)。
注意:约20%女性阴道携带念珠菌但无症状,是否需要治疗需医生评估。
诊断与鉴别
1.妇科检查:可见阴道黏膜红肿、白色分泌物附着,擦除后可见红肿黏膜面,急性期还可见糜烂及浅表溃疡。
2.实验室检查:
白带常规:10%氢氧化钾湿片法,镜下可见假菌丝或芽生孢子,呈现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一端有生芽的孢子。
阴道分泌物pH检测:正常为3.8~4.5,通常不会导致pH明显升高,但不排除混合感染的可能。
革兰染色法:将取得的可疑分泌物涂到玻片上干燥后,进行革兰染色,再到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蓝色的孢子及菌丝。
真菌培养:反复发作者或顽固病例可根据情况进行鉴定菌种及药物敏感性实验(如非白色念珠菌可能耐药),医生会根据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分子生物学检测:采用PCR技术,检测真菌DNA,可用于复杂或难治性病例,目前临床极少作为首选。
3.需排除:细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过敏或皮炎。
科学治疗
1.抗真菌药物
局部用药:对于单纯性VVC患者可根据医嘱选用克霉唑栓剂,咪康唑或制霉素栓剂放置于阴道深部,按照用药方案规律治疗。
口服药物:对于未婚、不能耐受局部用药者及不愿意采用局部用药的患者,可选口服药物,同样需要根据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2.注意事项
避免性生活至痊愈,必要时夫妻同治,伴侣无症状无需治疗(男性感染表现为龟头红疹、瘙痒)。妊娠期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治疗疗程结束后复查白带常规,连续三次月经后复查均为阴性,才可认为治愈。
3.复发处理(1年内≥4次)
长期抑菌方案:口服氟康唑每周1次,连用6个月。排查糖尿病、免疫功能异常等诱因。
预防关键措施
1.保持干燥透气:穿纯棉内裤,避免久坐,月经期勤换卫生巾。
2.正确清洁:清水冲洗外阴即可,避免阴道灌洗。
3.增强免疫力:规律作息、控制血糖、适量补充益生菌(如含乳酸杆菌的酸奶)。
4.合理用药:抗生素使用期间可预防性应用抗真菌药物(遵医嘱)。
5.药物避孕:妇女若反复发生VVC,则需咨询医生是否需要停用避孕药,改用其他方法避孕。
常见误区
“用洗液冲洗能预防”——反而破坏菌群平衡。
“症状消失就停药”——需完成疗程,避免耐药。
“伴侣必须一起吃药”——无症状男性通常不需治疗。
若反复发作或症状持续,请及时就医排查潜在疾病(如糖尿病、免疫缺陷)。科学治疗与生活调整,绝大多数患者可有效控制!VVC经规范治疗,预后良好。但如果不及时治疗会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严重干扰正常生活,甚至诱发宫颈炎、盆腔炎等,严重影响女性身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