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型鉴定通常包括ABO血型和RhD血型的鉴定。本文主要介绍ABO血型的鉴定,常见的有A型、B型、AB型和O型。
我们都知道血型鉴定结果的准确性是保证临床用血的前提,输入异型血可导致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更严重的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
血型鉴定是指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来检测被检者血液中存在的抗原类型,正定型是直接通过检测红细胞上的抗原来确定血型,而反定型则是通过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来间接推断血型,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即指在血型鉴定过程中,正定型和反定型检测的结果不一致(其中正定型必须达到4+,反定型立即离心必须>2+,不论是反应强度不达标或阳性个数大于或小于2个均判定为ABO正反定型不符)。那么,我们日常工作中遇到这种血型不符应该怎么解决呢?
排除人为差错或操作失误
思考回忆操作流程及细节,查找可能出现的失误。检查试剂及耗材:核对试剂有效期,是否漏加试剂,试剂是否污染,核对离心机的转速、时间、离心力是否达标,配置的红细胞悬液浓度过低或过高。人为误判:对微弱凝集或假凝集的观察误差。再次按照标准操作流程重新采集血样复检ABO血型。
抗原或抗体异常
高龄患者存在ABO抗原或抗体减弱,<6个月的婴儿可能存在抗原或抗体发育不完善等都可以影响血型鉴定的结果。有妊娠生育史的孕妇、有输血史的人群均可能产生IgG、IgM等不规则抗体干扰ABO反定型。
某些疾病状态:白血病(ALL、AML、CML等)导致红细胞ABO抗原减弱或漏检;引起血浆蛋白紊乱的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巨球蛋白血症、肝脏疾病、代谢性疾病、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等)会导致反定型试剂红细胞非特异性凝集;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自身抗体会干扰ABO反定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呈钱串状,干扰ABO正定型;急性大失血,重度贫血,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多,可出现有核红细胞,使正定型反应减弱因而干扰ABO正定型,扩容治疗又可能干扰ABO反定型。
ABO亚型
亚型是指属同一血型抗原,但抗原结构和性能或抗原位点数有一定差异。ABO血型系统中以A亚型最多见,A亚型主要有A1和A2,占全部A型血的99.9%。 A亚型中抗原性较强的是A1。A1亚型的红细胞上有A和A1抗原,A2亚型的红细胞上只有A抗原,其血清中除含抗B抗体外,还有少量的抗A1抗体。A2亚型的红细胞抗原性较弱,容易误认为O型。所以A、B亚型均可能存在抗原减弱而影响正定型结果,或者标本中存在不规则抗体影响反定型结果。
冷凝集素的存在
健康人群冷凝集素效价通常较低,对血型鉴定影响较小,但老年人、感染(如支原体肺炎)、自身免疫病患者可能出现高效价的冷凝集素。在室温(如20℃以下)冷凝集素可结合红细胞表面抗原,导致红细胞自发凝集,会干扰正定型,造成假阳性结果。若患者血清中存在高效价的冷凝集素,做反定型时无法与鉴定试剂红细胞充分反应,而影响鉴定结果。此时需通过温育、抗球蛋白试验等方法排除干扰。
其他因素
输入异型血,血浆置换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移植,某些药物因素(右旋糖酐、造影剂)等都会影响血型鉴定的结果。
排除人为差错或操作失误后,针对以上问题,就要询问患者的病史,查阅病例资料,设计针对性试验。包括患者的年龄、临床诊断、近期服药史、治疗史、有无近期输血史、是否做了骨髓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器官移植等。其次选择试管法复检ABO正反定型。其优点是可多次离心观察结果,可室温孵育延长抗原抗体反应时间,改变反应温度(4℃、37℃)可以加强抗原抗体反应或排除冷凝集素的干扰,可观察红细胞的混合视野。还可以加做红细胞血型鉴定的特殊试验(如吸收放散试验),以证明弱A、弱B抗原的存在,并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血型基因。




